印度洋偶极子影响太平洋气候年际变化的海洋通道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龙,张学洪,李薇,俞永强,宇如聪;An Eddy-Permitting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Its Preliminary Evaluati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4年05期
2 吴国雄,孟文;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齿轮式耦合和ENSO事件 I.资料分析[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3 商少凌,柴扉,洪华生;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4 徐永福;二氧化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4期
5 孙云明,宋金明;中国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1998-2002)[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6 王永刚,方国洪,魏泽勋,陈海英,王新怡;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际变化:一个全球变网格海洋模式的初步模拟结果[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7 李宁,李学刚,宋金明;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8 巢纪平,蔡怡;ENSO事件中次表层海温距平在10°N附近向西传播的机理[J];气象学报;2005年04期
9 晏红明;杨辉;李崇银;;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的气候影响及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5期
10 ;ENSO and Indian Ocean dipole mode in three coupled GCMs[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638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3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