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东海原甲藻的N、P、Fe、Mn营养生态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14:08
【摘要】: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属于甲藻纲,原甲藻目,原甲藻科,原甲藻属,在我国的广东和香港海域,以及日本和韩国海域都有分布;该藻近年来不断在我国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引发大规模赤潮,危害严重。为了了解氮、磷、铁、锰四个关键营养因子与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关系,进行了东海原甲藻氮、磷、铁、锰4个关键营养元素生态位的研究。设置了光照、温度和盐度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和氮、磷、铁、锰营养生态位测定实验,其中,氮和磷分别设定11个浓度梯度,铁设定7个浓度梯度,锰设定5个浓度梯度,测定了东海原甲藻的特定比生长率、最大细胞密度,临界营养浓度下的叶绿素α、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的最佳光照、温度和盐度组合为88μmol·m~(-2)s~(-1),21℃,25:其中,温度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极显著。营养生态位实验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对氮营养的最适浓度下限为7.962 mg/L,亚适浓度下限为0.115 mg/L,当氮营养浓度达到10 mg/L以上直至1000 mg/L时,东海原甲藻的特定比生长率一直维持在最适水平。东海原甲藻的磷营养最适浓度范围为0.069~0.334mg/L;亚适范围为0.022~0.069mg/L和0.334~17.325mg/L;不适范围为0.022mg/L以下和17.325mg/L以上。铁营养最适浓度范围为3.88~35.7μg/L,亚适范围为0.01~3.88μg/L和35.7~10~4μg/L。锰营养最适浓度范围为0.373~10~5μg/L,亚适范围为0.001~0.373μg/L。东海原甲藻在5个NO_3-N浓度(0.01、0.1、0.25、1.0、10mg/L)处理下的叶绿素α、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总含量与NO_3-N浓度成正相关,10mg/L处理的细胞平均叶绿素α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细胞平均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东海原甲藻对NO_3-N、NO_2-N、NH_4-N和Urea-N四种N源的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
【图文】:

N源


图3不同形态N源下东海原甲藻的特定比生长率Fig.3SPeeifiegrowthartesof尸donghnaesleindi月免rentniortgensubs一14一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百晔;王修林;李雁宾;王长友;王爱军;梁生康;张传松;;光照在东海近海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2 王金花;唐洪杰;王修林;祝陈坚;;氮、磷营养盐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3 李荣茂;;福建省沿岸赤潮生物——东海原甲藻生态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S1期

4 周虹丽;朱建华;杨安安;简伟军;林少君;;东海原甲藻吸收光谱特性分析[J];海洋技术;2011年01期

5 郭彩华;刘静雯;卢珍华;詹玲玲;;东海原甲藻钙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周刚;;氮磷比对两种赤潮藻生长特性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郭彩华;刘静雯;卢珍华;詹玲玲;;东海原甲藻钙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1期

8 颜天,陈洋,谭志军,王丽平,陈桃英,周名江;东海大规模赤潮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9 李英;吕颂辉;徐宁;谢隆初;;东海原甲藻对不同磷源的利用特征[J];生态科学;2005年04期

10 欧美珊;吕颂辉;;不同无机氮源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光;由希华;谷树茂;宋毅倩;潘齐;丁君;;光照、温度和盐度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刘婷婷;杨维东;李宏业;刘洁生;;米氏凯伦藻对东海原甲藻的化感作用[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徐宁;秦俊莲;孙树刚;段舜山;;东海原甲藻对尿素的吸收动力学与利用特性[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邓光;耿亚洪;胡鸿钧;齐雨藻;吕颂辉;李中奎;李夜光;;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陈桃英;颜天;周名江;;东海大规模赤潮藻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孵化和蒙古裸腹n炛秩旱挠跋靃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正华;;福建长乐海区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徐宁;段舜山;李爱芬;;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氮营养特性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颜天;陈洋;谭志军;王丽平;陈桃英;周名江;;东海大规模赤潮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周青平;贾志锋;韩志林;颜红波;;N、P对裸燕麦种子产量和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贾志锋;周青平;颜红波;韩志林;;氮、磷肥对裸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来建强;有了生物探针有害赤潮快现形[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章建民 通讯员 昝爱宗;沿海赤潮近期仍将持续[N];浙江日报;2004年

3 周宽宏 赵小兰 董佩军;舟山赤潮趋稳 仍需警惕反复[N];中国气象报;2004年

4 记者 陈纪蔚 通讯员 黄渭;浙江海洋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N];浙江日报;2004年

5 方芳;舟山附近海域发生特大赤潮[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昝爱宗;浙江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报[N];中国海洋报;2004年

7 张佩颖;浙江舟山附近海域发生特大赤潮灾害[N];中国企业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张斌键;我国海洋环境仍面临严峻挑战[N];中国海洋报;2011年

9 记者 牟永选;大陈海域发生赤潮[N];台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媛;东海原甲藻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表达量与生长关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袁健;东海三种重要赤潮藻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刘永健;东海原甲藻磷胁迫响应基因的分析及细胞死亡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杨洪建;FACE对水稻根系生育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D];扬州大学;2005年

5 徐宁;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的生态位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洋;DSP等赤潮藻毒素对哺乳类细胞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刘红江;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D];扬州大学;2008年

8 王进河;两种赤潮微藻与两种轮虫相互作用对气候因子变化响应的实验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张清春;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种吞噬特性及其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10 张秀芳;东海原甲藻基因表达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树刚;东海原甲藻对尿素的吸收与利用特征[D];暨南大学;2010年

2 徐景亮;东海原甲藻的N、P、Fe、Mn营养生态位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王曲圆;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作为东海原甲藻生长指标的现场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王国善;东海原甲藻增殖细胞核抗原的体外表达和抗体制备[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张德强;不同营养盐条件对东海原甲藻生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慧;化感作用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种间竞争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丁雁雁;温度、光照对东海几种典型赤潮藻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陈翰林;东海赤潮的现场调查及赤潮原因种的相互作用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谢瑾;塔玛亚历山大藻化感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陈芝兰;凤眼莲根对赤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3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43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2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