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释放与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02:43
【摘要】: 磷化氢(PH_3)是磷循环的气相载体,以气体自由态和基质结合态(MBP)两种形式存在于环境中。自然环境中磷化氢的发现是对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补充,它在磷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产生机制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在湖泊、陆地土壤及大气中已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海洋中的研究还较少。开展磷化氢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释放通量、与其它磷形态的转化、对微藻生长的影响等行为研究对弄清海洋环境中磷化氢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在磷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论文以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海洋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验与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改进的柱前二次低温冷阱富集和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联用技术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特征、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沉积物磷化氢向水体、大气中的释放、迁移、转化规律;初步了解了海洋沉积物中结合态磷化氢的分布特征及其释放通量;揭示了磷化氢对海洋环境的可能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MBP广泛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中国沿海表层沉积物中MBP的浓度范围为:0.89-25.86 ng/kg, dry,其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同一离岸断面上,有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的分布规律;在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北部海域、东海南部海域和南海海域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57±3.78、3.78±2.81、5.27±3.07、5.48±4.05和13.52±7.86 ng/kg dry,与其它海域相比,南海海域的MBP浓度要相对较高一些。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MBP的浓度范围为:1.93-94.86 ng/kg, dry。其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上游河口沉积物中MBP的浓度要普遍高于下游河口,平均浓度分别为31.34和4.79 ng/kg, dry。靠近石洞口、竹园排污口以及黄浦江口的S3和S4站位处MBP的浓度要显著高于其它站位,季节平均浓度分别为43.01和61.54 ng/kg, dry。MBP浓度的季节差异并不显著,上游河口和下游河口MBP浓度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一般来说8月和11月要稍高于2月和5月。澳大利亚伊拉瓦拉海湾柱状沉积物中的MBP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两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均在中下层存在MBP的高值区,且该海湾MBP的含量要远高于中国近海及长江口海域MBP的含量,两个柱状沉积物中MB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37.3和542.6 ng/kg, dry。 环境因子与MBP含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TP、OP、IP、OC、TN含量均有利于高浓度MBP的产生;TP、OP、OC与MBP含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是控制MBP分布的主要因素;氧化还原电位与MBP含量存在着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说明还原环境更有利于沉积物中高浓度MBP的存在;平均粒径与MBP含量存在着一定的线性负相关,说明小粒径有利于高浓度MBP的存在;水深、上升流引起的扰动等也是影响MBP分布的可能原因。并且,在本论文对中国沿海沉积物、长江口沉积物和澳大利亚海湾沉积物的研究中,均得到了MBP含量与OP存在着强烈的线性相关关系,而与IP的线性相关关系较弱或不相关的结论,说明海洋沉积物中的MBP更可能来源于微生物对有机磷成分的降解。另外,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MBP含量与上层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总磷、叶绿素a的含量也存在着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沉积物中磷化氢的释放可能会对上层水环境产生影响。 静态箱法释放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沉积物存在着磷化氢的释放现象。沉积物-大气界面和水-大气界面磷化氢的释放通量分别为:27.77和17.37 ng/(m~2·h),该结果要高于Louisiana湿地、水稻田和太湖水体磷化氢的排放通量。并据此估算出胶州湾的磷化氢年排放量为75.75kg/y,高于太湖及比利时垃圾填埋场的磷化氢年排放量。不同底质沉积物释放磷化氢的顺序为:虾池沉积物滩涂沉积物海滩黑泥沉积物海滩排污口旁的砂质泥;践踏能显著促进磷化氢的释放。磷化氢的释放通量与沉积物中MBP的含量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胶州湾养殖池、滩涂沉积物及海域水体是大气中磷化氢的重要来源,沉积物中的磷化氢可连续向上层水体或大气中释放。晴天,胶州湾近海海域空气中磷化氢的浓度范围为1.06-16.90 ng/m~3,且表现出早上和傍晚高,中午时分相对较低的变化规律;空气中磷化氢的浓度与光照强度及释放源释放量的大小有关。 利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磷化氢在海水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日光灯照射条件下,通入海水中的磷化氢可部分转化为磷酸盐和总磷,并且转化后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环境条件会对该转化过程产生影响,避光条件下,磷化氢的转化率较低,日光灯照射和紫外灯照射均能促进该转化过程,特别是紫外灯照射,促进效果显著;添加氧气或三价铁离子氧化剂也能促进该转化过程。微藻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磷化氢气体的通入,能显著刺激并促进磷限制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生长,但这种刺激作用并不是无限制的,后期刺激生长作用会变弱或停止生长;低量磷化氢气体的通入,刺激作用不明显;高量磷化氢气体的通入,则会抑制两种海洋微藻的生长。东海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对通入磷化氢的响应略有差异,后者对磷化氢的反应更为灵敏;次磷酸盐和亚磷酸盐也都能刺激两种海洋微藻的生长,但与磷化氢相比,其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本论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需要考虑磷化氢的作用,其长期、连续的释放对磷循环的贡献不可忽视,并可能是磷限制海域赤潮形成的补充机制。
【图文】:

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释放与转化研究


环境中还原态磷的存在及其被生物的利用、转化

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释放与转化研究


中国沿海表层沉积物中MBP的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磊;平仙隐;沈新强;;春、夏季长江口溶解态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5期

2 谢永红;苏荣国;张丽笑;张传松;王修林;;三丁基锡对中国近海常见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Z1期

3 笪良龙;李韦华;韩梅;程艳合;;随机动态声速重构方法研究[J];海洋技术;2011年03期

4 郑崇伟;郑宇艳;陈洪春;;基于SWAN模式的近10年南海北部波浪能资源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群;陈泉梅;;中国近海石首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于玲;方国洪;魏泽勋;;中国近海14个验潮站多年潮汐分析[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谡琦;刘瑞玉;董金海;王可玲;;中国近海真鲷种群间的基因流及其分化[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李绪宣;李维新;张树林;张益明;温书亮;;中国近海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殷维;郭立;秦海明;何其欣;吴千红;李博;傅萃长;;中国近海大鳍弹涂鱼的遗传结构和末次盛冰期后的扩展[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苏京志;;黑潮在中国近海三次入侵的漂流资料分析[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侯一筠;苏京志;方国洪;;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影响的卫星跟踪浮标资料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张磊;王辉;蔡东明;张永刚;;中国近海海浪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海浪与船舶航行安全及防抗台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刘光鼎;宋海斌;;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刘瑞玉;王绍武;;中国近海糠虾类动物区系[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丽军 朱爽;中方反对外国军用舰机到中国近海活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记者 刁萃;今年中国近海原油产量有望增长19%[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洪崇恩;长江口海域生态不容乐观[N];文汇报;2004年

4 王兆国;中国近海海砂勘查应设储备区和限制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记者 冯亦珍 兰岚;长江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王兆国;“中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获好评[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吴晓梅;中国近海将漂起两座“分时度假村”[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记者 欧阳亮;韩美首次“2+2”会谈直指朝鲜[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韩美将办联合军演中方关切有关动向[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一科;我国近海潮汐潮流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海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志华;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释放与转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魏泽勋;中国近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3 金海燕;近百年来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桂玲;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蒙子宁;中国近海小黄鱼、带鱼和小带鱼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八种石首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D];厦门大学;2003年

6 王海艳;中国近海常见牡蛎分子系统演化和分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7 张波;中国近海食物网及鱼类营养动力学关键过程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郑奕;中国近海渔业捕捞能力的控制与量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郝佳佳;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温跃层时空变化分析、模拟及预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赖俊翔;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色素与富营养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清;叶绿素活性荧光在长江口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褚健婷;中国近海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王华新;长江口环境变化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的时空分布[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刘海龙;中国近海海面通量的气候平均和季节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5 章卫胜;中国近海潮波运动数值模拟[D];河海大学;2005年

6 徐琰;中国近海仿对虾属分子系统演化和近似种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赵玉川;长江流域及长江口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朱伟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学特性和遥感反演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波;三峡工程对长江口羽状锋区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2年

10 陈鸣渊;长江口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生物指示指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2655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55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