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口水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图文】:
圣劳伦斯河口及北大西洋采样地点图
图 3-1::圣劳伦斯河口中心线上各站位表层水的盐度、a350(CDOM 在 350 nm处的吸光系数, 单位 m-1,,用于表征 CDOM 的含量)、[DOC] (mgC L-1) 以及SUVA254(即 a254/[DOC],单位 L (mgC)-1m-1,用于表征 CDOM 中芳香性碳的含量) 的分布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劲;段发阶;佟颖;高强;;遗传规划用于非分散红外吸收光谱的CO浓度测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7期
2 齐和日玛;袁蕙;张韫宏;李会峰;徐广通;;原位FTIR和XPS研究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7期
3 ;武大聚集太阳光生产柴油[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03期
4 ;科学家研制新型催化剂让二氧化碳变成低成本液态燃料[J];广西科学;2011年03期
5 姜美亮;;降负压在陆成煤业矿区火区灭火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25期
6 解波;罗昆;;瓦斯资源的开发利用[J];安徽科技;2011年06期
7 陈纪民;;汽车排放污染控制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8期
8 温彦平;;太原市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8期
9 郑庆学;韩环跃;;多功能救护训练巷道的研制[J];今日科苑;2011年16期
10 王岩;;对强化节能减排力度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菊香;朱新波;李原;阮积晨;钱江潮;周海霞;曾炜炜;黄珍;方希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内源性一氧化碳动态检测意义探讨[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谭砂砾;祁新宇;郑华德;;一氧化碳低温氧化稀土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特性分析[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刁鹏;张大峰;王静懿;何卫平;项民;张琦;;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催化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孙艳;孙炳伟;孙志伟;金勤;;高氧联合外源性一氧化碳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初步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陈喜蓉;邹汉波;董新法;林维明;;负载型钌催化剂上CO选择性氧化反应及载体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辉;刘晓华;蔡燕徽;黄石德;;城市行道树对CO、TSP浓度的影响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3 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7 陈伟良;曾曙光;李海刚;黄洪章;潘朝斌;;舌鳞组织iNOSmRNA表达及其意义[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陈再根;王芳;庞永强;;影响烟气一氧化碳测定准确性的因素[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葛萃;蔡菊珍;张美根;;东亚地区对流层O_3和CO模拟[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振;张洪敏;李文生;周小平;;甲烷溴氧化制备溴甲烷催化剂的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智鹏;当致命杀手遇上物联网[N];计算机世界;2010年
2 集团公司安环局 职业病防治中心供稿;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防护[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钟国天;解读一氧化碳气象指数[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胡滨;淮化集团一氧化碳制气装置投产[N];中国化工报;2006年
5 ;少量一氧化碳可治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沈文 郭宗平;为一氧化碳项目铺设物资保障通道[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蒋连家;扬子石化一氧化碳装置及配套工程建成中交[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记者 谭茜琛;专家:不含一氧化碳吞拿鱼可放心食用[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北京气象学会高级工程师 陆晨;如何读懂一氧化碳指数[N];健康报;2008年
10 记者 戚高亮;我市加大一氧化碳隐患排查力度[N];大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口水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朱荣娇;含一氧化碳二元体系的相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楼涛;溶解有机物的光化学过程模拟及其对环境污染物结合性质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周建国;含一氧化碳二元系统高压气液相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毕建立;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及外源性一氧化碳对犬无心跳供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邢邯英;血红素加氧酶-1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机制初探[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7 崔晓辉;硫化氢在大鼠内毒素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8 薛严冰;陶瓷微加工钯掺杂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任春艳;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宋喜贵;Cytokinin/auxin、MEK/CDPK和CO在蚕豆气孔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H_2O_2和NO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曙光;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D];石河子大学;2006年
2 吴文炳;浆态床富碳合成气制二甲醚的工艺及动力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3 周玉红;纳米碳管的制备及表征[D];天津大学;2006年
4 杨树升;活血清肺饮治疗肺心病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陈湘萍;血红素氧合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杨黎宏;血红素氧化酶-CO系统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肾脏形态及功能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4年
7 李熙;金属氧化物CO传感器智能化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8 季甲;一氧化碳与丙酸/甲酸甲酯二元系统高压气液相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索晓华;内源性一氧化碳在感染性休克时对肺组织和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10 陈惊波;变压吸附法净化氢气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9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5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