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口水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发布时间:2020-05-12 07:14
【摘要】: 一氧化碳(CO)在海洋有机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层海水中的CO主要是通过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降解产生的,其中大部分被微生物所消耗,一小部分通过海气界面扩散进入大气。另外,溶解有机物(DOM)在无光环境中也会分解产生一部分CO。CO的光致生成量在大洋水中已经有了比较合理的界定,但是在河口和近岸水中的产量还不清楚。与光化学反应相比,CO微生物消耗的研究迄今为止开展较少,暗反应的研究则几乎没有。本文系统研究了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口水中CO的光化学反应、暗反应和微生物消耗,在此基础上对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做了平衡预算。进而把暗反应速率方程推广应用到全球海域,计算了全球海洋中CO的暗反应产量和深海稳态浓度,并对CO的微生物消耗量进行了估算。 CO的光致生成受水温和CDOM的起源(陆源vs.海源)及光照时间的影响。为了便于比较,CO量子产率(Φco(λ))经太阳光量子通量(Q(λ))加权平均后简化为一个数值Φco。Φco随着盐度的增加(0-33)而降低,并与254 nm处的比吸光系数(SUVA254)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这表明陆源CDOM光降解产生CO的效率高于海源CDOM。光照会引起CDOM的吸光系数降低,即光脱色。光脱色能显著降低低盐度水样的Φco,在光脱色的初始阶段降幅最大;但是对高盐度水样几乎没有影响。温度每升高20oC,低盐度水样的Φco升高~ 70%而高盐度水样仅仅升高30 - 40%。上述结果表明:水温和CDOM的起源及光照时间都对CO的光致生成有显著影响。在构建各种时空尺度的光化学模型时,都应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出了Φco与各变量的关系方程,据此计算出圣劳伦斯河口水中CO的光致生成量为26.2 Gg CO-C a-1。 CO的暗反应速率(Qco)在水平方向自上游至下游依次递减,垂直方向自上至下递减。Qco与CDOM的含量呈线性正相关。陆源DOM产生CO的效率高于海源DOM。Qco与温度的关系服从线性阿伦尼乌斯行为,低盐度水样的反应活化能高于高盐度水样。Qco在pH 4-6时保持相对稳定,pH 6-8时缓慢增长,随着pH的进一步增加迅速升高。离子强度和铁对Qco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出了Qco与各变量的关系方程,据此计算出圣劳伦斯河口水中CO的暗反应产量为4.06 Gg CO-C a-1。 CO的微生物消耗实验在船上现场测定。当水样中CO含量较低(通常[CO] 12 nmol L-1)时,CO微生物消耗呈一级反应的特征,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co)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即Kco在低盐度的上游区段和Saguenay河高于圣劳伦斯湾。表层水中的Kco的变化范围:五月0.053 -1.01 (中间值: 0.14) h-1、七月0.081- 0.60 (中间值: 0.27) h-1、十月0.035 - 0.71 (中间值: 0.13) h-1、十二月0.024 - 0.38 (中间值: 0.032) h-1。Kco的变化主要受水温和细菌浓度的影响。温度每升高10oC, Kco升高40 - 80% (平均值: 53%)。反应活化能22-38 (平均值: 28) kJ mol-1。在[CO] 0-15 nmol L-1的范围内,CO的微生物消耗服从Wright-Hobbie动力学;随着[CO]的进一步升高,反应出现抑制现象。Wright-Hobbie动力学参数:最大消耗速率(Vmax)为0.15- 4.3 (平均值: 0.72) nmol L-1 h-1,并与盐度大致呈负相关;半饱和浓度(Km)为1.7- 6.5 (平均值: 4.1) nmol L-1,与其它参数没有关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出了Kco与各相关变量的关系方程,计算出圣劳伦斯河口表层水中CO的微生物消耗量为24.7 Gg CO-C a-1。 圣劳伦斯河口水中CO的总产量为30.3 Gg CO-C a-1,其中光化学反应贡献了87%,是主要的来源,暗反应贡献了13%,是次要来源。表层水中CO的微生物消耗量占总产量的~81%,是主要的汇。考虑进海气扩散的影响,表层水中CO的总消耗量占总产量的~91%,源和汇基本持平。 全球海洋中的CO暗反应产量为17.10 Tg CO-C a-1,其中91%产自大洋,9%产自近岸,或者54%产自表面混合层,46%产自次表层。与最新的全球海洋CO光致生成量(50 Tg CO-C a-1)相比,CO的暗反应产量是显著的。表层海水中的暗反应对海气通量的贡献约为15.7%。根据深海CO的稳态理论计算出大洋深处[CO](0.05-0.1 nmol L-1)接近当今测量技术的方法空白。全球海洋中CO的微生物消耗量估计为63.58 Tg CO-C a-1。
【图文】:

北大西洋,采样地点,圣劳伦斯河


圣劳伦斯河口及北大西洋采样地点图

分布图,圣劳伦斯河,吸光系数,站位


图 3-1::圣劳伦斯河口中心线上各站位表层水的盐度、a350(CDOM 在 350 nm处的吸光系数, 单位 m-1,,用于表征 CDOM 的含量)、[DOC] (mgC L-1) 以及SUVA254(即 a254/[DOC],单位 L (mgC)-1m-1,用于表征 CDOM 中芳香性碳的含量) 的分布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劲;段发阶;佟颖;高强;;遗传规划用于非分散红外吸收光谱的CO浓度测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7期

2 齐和日玛;袁蕙;张韫宏;李会峰;徐广通;;原位FTIR和XPS研究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7期

3 ;武大聚集太阳光生产柴油[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03期

4 ;科学家研制新型催化剂让二氧化碳变成低成本液态燃料[J];广西科学;2011年03期

5 姜美亮;;降负压在陆成煤业矿区火区灭火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25期

6 解波;罗昆;;瓦斯资源的开发利用[J];安徽科技;2011年06期

7 陈纪民;;汽车排放污染控制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8期

8 温彦平;;太原市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8期

9 郑庆学;韩环跃;;多功能救护训练巷道的研制[J];今日科苑;2011年16期

10 王岩;;对强化节能减排力度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菊香;朱新波;李原;阮积晨;钱江潮;周海霞;曾炜炜;黄珍;方希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内源性一氧化碳动态检测意义探讨[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谭砂砾;祁新宇;郑华德;;一氧化碳低温氧化稀土催化剂的制备与结构特性分析[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刁鹏;张大峰;王静懿;何卫平;项民;张琦;;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催化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孙艳;孙炳伟;孙志伟;金勤;;高氧联合外源性一氧化碳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初步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陈喜蓉;邹汉波;董新法;林维明;;负载型钌催化剂上CO选择性氧化反应及载体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辉;刘晓华;蔡燕徽;黄石德;;城市行道树对CO、TSP浓度的影响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3 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7 陈伟良;曾曙光;李海刚;黄洪章;潘朝斌;;舌鳞组织iNOSmRNA表达及其意义[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陈再根;王芳;庞永强;;影响烟气一氧化碳测定准确性的因素[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葛萃;蔡菊珍;张美根;;东亚地区对流层O_3和CO模拟[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振;张洪敏;李文生;周小平;;甲烷溴氧化制备溴甲烷催化剂的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智鹏;当致命杀手遇上物联网[N];计算机世界;2010年

2 集团公司安环局 职业病防治中心供稿;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防护[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钟国天;解读一氧化碳气象指数[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胡滨;淮化集团一氧化碳制气装置投产[N];中国化工报;2006年

5 ;少量一氧化碳可治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沈文 郭宗平;为一氧化碳项目铺设物资保障通道[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蒋连家;扬子石化一氧化碳装置及配套工程建成中交[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记者 谭茜琛;专家:不含一氧化碳吞拿鱼可放心食用[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北京气象学会高级工程师 陆晨;如何读懂一氧化碳指数[N];健康报;2008年

10 记者 戚高亮;我市加大一氧化碳隐患排查力度[N];大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口水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朱荣娇;含一氧化碳二元体系的相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楼涛;溶解有机物的光化学过程模拟及其对环境污染物结合性质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周建国;含一氧化碳二元系统高压气液相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毕建立;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及外源性一氧化碳对犬无心跳供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邢邯英;血红素加氧酶-1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机制初探[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7 崔晓辉;硫化氢在大鼠内毒素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8 薛严冰;陶瓷微加工钯掺杂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任春艳;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宋喜贵;Cytokinin/auxin、MEK/CDPK和CO在蚕豆气孔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H_2O_2和NO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曙光;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D];石河子大学;2006年

2 吴文炳;浆态床富碳合成气制二甲醚的工艺及动力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3 周玉红;纳米碳管的制备及表征[D];天津大学;2006年

4 杨树升;活血清肺饮治疗肺心病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陈湘萍;血红素氧合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杨黎宏;血红素氧化酶-CO系统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肾脏形态及功能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4年

7 李熙;金属氧化物CO传感器智能化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8 季甲;一氧化碳与丙酸/甲酸甲酯二元系统高压气液相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索晓华;内源性一氧化碳在感染性休克时对肺组织和肝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初探[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10 陈惊波;变压吸附法净化氢气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9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59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0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