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陆架泥质区底栖有孔虫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6.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荣,李铁刚,杨作升,阎军,曹奇原;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中底栖有孔虫分布:水团和食物供应的共同制约[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2期
2 ;朝鲜西南岸外海底沉积物中的有孔虫[J];海洋通报;1976年S3期
3 方惠瑛;闽南-台湾浅滩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及其环境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1992年02期
4 方惠瑛;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及其环境意义[J];台湾海峡;1990年02期
5 谢传礼,陈荣华,翦知nc;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中的底栖有孔虫[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6 陈文文;刘东生;邢军辉;;渤海湾北部底栖有孔虫的组合分布及沉积环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3期
7 李铁钢,苍树溪,阎军;冲绳海槽北段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7年01期
8 同号文;钙质底栖有孔虫壳的溶解试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2期
9 翦知 ,王律江,M.Kienast;南海晚第四纪表层古生产力与东亚季风变迁[J];第四纪研究;1999年01期
10 陈芳;苏新;陆红锋;陈超云;周洋;程思海;刘广虎;;南海北部浅表层沉积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及其对富甲烷环境的指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建忠;万晓樵;李国彪;陈蒲礼;;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晚白垩世海平面快速变化和溶解氧剧烈波动:来自底栖有孔虫的证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贾建忠;万晓樵;;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底栖有孔虫古生态学和古海洋生产力指标[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芳;陆红锋;苏新;陈超云;刘广虎;周洋;;南海北部陆坡浅表层沉积底栖底栖有孔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富甲烷环境的指示[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黄宝琦;杜江辉;;ODP807站位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反应的西太平洋早更新世深层水环流的变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云海;陈坚;黄财宾;王爱军;方建勇;;台风“莫拉克”对闽浙沿岸泥质沉积中心现代沉积环境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甜甜;康建成;李卫江;安琰;吴涛;孟菲;徐明星;;东海上升流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孔晓敏;李保华;龙江平;王晓燕;;北部湾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与环境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管秉贤;;东海西部沿岸海域冬季的逆温跃层现象及其与环流的关系[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王晓燕;李保华;;南海西部MIS12期以来表层海水古温度演化——来自浮游有孔虫群落及其壳体Mg/Ca比值的证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云龙;袁骐;蒋玫;沈新强;;台湾海峡东部浮游植物分布与生态特征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睿文;怎样了解古代气候[N];光明日报;2011年
2 闽源;福建摸清近海水体综合情况[N];中国渔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奇原;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若干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2 陈双喜;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37ka BP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海洋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向荣;冲绳海槽黑潮流域近4万年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4 边昌伟;中国近岸泥沙在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输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郝云超;中国东部陆海相互作用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董爱国;黄、东海海域沉积物的源汇效应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肖尚斌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8 刘升发;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作用及古环境演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9 程芳晋;长江口邻近海域典型站位的沉积记录及其对富营养化演变的指示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10 吕新刚;黄东海上升流机制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光辉;东海陆架泥质区底栖有孔虫记录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曲莹;南海北部陆坡冷泉区晚更新世以来底栖有孔虫与甲烷喷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司贺园;西北冰洋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李清;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的底栖有孔虫稳定同位素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5 王昊寅;南黄海泥质区全新世底栖有孔虫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杜培瑞;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柱样的木质素特征和环境演变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张婷;多参数指标重建东海闽浙沿岸沉积有机质的组成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张晓蓓;西藏亚东堆纳地区古近纪有孔虫地层学与最高海相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耿彦杰;藏南康马地区白垩纪大洋红层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古生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贾建忠;西藏岗巴白垩纪中期有机质富集的生物—环境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2663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6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