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珠江三角洲和近岸河口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

发布时间:2020-05-14 13:57
【摘要】: 珠江三角洲及其近岸河口区既是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又是陆海相互作用显著区域。因此,对于该区域现代环境研究和古环境研究都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三角洲近岸河口海域7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特征、矿物成分、微量元素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明珠江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的来源、搬运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区沉积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其源一汇意义;通过对河口海域内3个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岩心的粒度、碎屑矿物、微量元素以及微体古生物、孢粉和~(14)C测年数据等综合分析和对比,从时、空二维角度研究该区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气候交替、区域构造活动对该区沉积环境的影响及该区环境演变的过程。 通过对各类矿物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矿物的分布和富集不仅受矿物自身物理化学性质和沉积条件的影响,还受到经常性近岸输沙的明显影响。不稳定重矿物的分布特征就反映了周边城市填海造田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碎屑矿物以石英、长石类轻矿物为主,重矿物含量低于10%,主要为花岗岩类的副矿物兼具浅变质岩副矿物组合特征。海洋自生矿物量微,表明该区受陆源输入、近岸输入以及岛屿输沙影响,即珠江口海域主要接受珠江河系携带、搬运的物质。 对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Co、Cu、Ni和Ba主要受控于母岩,一定程度上受人类活动影响,该组元素空间分布主要受水动力条件的控制。元素Sr在该区的分布和富集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明显,尤其受到该区水产养殖业的影响。Pb、Zn在该区的含量和空间分布不仅表现出陆源输入的影响,同时具有受点源输入影响的特征。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该组元素的贡献不容忽视。 三角洲近岸河口海域源-汇模型计算可知,每年在该海域沉降和输入到南海以及远岸海域的金属元素数量极大,现代珠江河口作为珠江向南海输移泥沙过程中最理想的沉积场所和海-陆环境过渡地带,是珠江口外以至南海海域重要的物质来源,环境意义举足轻重。 通过对岩心沉积环境的演化和不同岩心沉积环境对比研究,认为末次冰期之前现代珠江河口和近岸海域主要是陆地环境,东侧岛屿区为侵蚀丘陵地带,末次冰期最高海平面时期,现代珠江三角洲以及珠江河口区统一为一个河口湾,且其东侧边界为现在的岛群区;末次冰期盛冰期海平面下降时期,该区域大部分出露于海平面之上,仅西部低洼地或者河流溺谷区会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东侧丘陵地带由于多年的侵蚀剥蚀,其高度不断下降,并开始沉积河流冲积物;冰后期大规模海侵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现在的整个珠江河口区域逐渐由陆变海,且随着海侵的演进海洋环境影响逐渐增强,该区受到陆架水体的影响明显,成为陆架浅海环境;在距今5000年左右,海侵基本停止,海平面稳定,现代珠江三角洲向海淤进,造成海岸线向海推进。受河流冲淡水和三角洲沉积影响,高盐陆架水向海退,形成现代珠江河口湾及三角洲近岸浅海环境。因此现代珠江河口三角洲很年轻,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中期以来,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珠江三角洲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对该区沉积环境演变的影响表现在末次冰期早期西江-磨刀门断裂以西发生构造下沉,导致该区地势降低,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并最早沉积海相沉积物,东部断裂凹陷区全新世构造沉降造成海进期及其稳定后的三角洲堆积极厚的沉积物。 岩心的沉积环境演变研究发现,珠江河口区除存在晚更新世以来两次大的海侵事件——礼乐海进和桂州海进之外,还在全新世和晚更新世过渡期存在一次短期的范围较小的海平面波动。 植物孢粉分析反映了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状况以及在此气候条件下的两个明显的气候阶段——末次冰期气候干凉阶段和冰后期气候暖湿阶段。孢粉分析同因子分析曲线都记录了冰期转暖之后的一次气候变冷事件——YD事件。气候的冷暖变化同海平面的升降具有极好的耦合性,反映了气候的冷暖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和珠江河口湾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图文】:

界面图,水动力模式,冲淡水,变动范围


1.3.2水文动力特征珠江河口区的水体分为径流、珠江口冲淡水和南海外海水团等三大部分,大体以海岸线和一4Om等深线为界(图1一3),分布范围随季节和潮汛变化。环流--伽冲淡水夏季界面海水冬季界面图1一3研究区水动力模式(据赵焕庭,冲淡水与海水变动范围1990)叫一.一争Fig.1一 3Hydrauliesmodelofstudyarea(Zhao, 1990)由于珠江三角洲处于湿润多雨东亚季风区,径流水量充沛,汇聚东江、西江、北江、潭江之水通过崖门、虎跳门、鸡啼门、磨刀门等八大口门注入南中国海,具有水量丰富、径流随时间变化较大、洪水峰高量大、含沙量小输沙量大等特点。多年平均入海水量1355x108m3,汛期多发生在4一10月,,同期为雨季,6

站位,岩心,总长,位置


113“20.73‘E),孔口高程一10.SOm(黄海平均水平线),岩心总长32.7m;NNZZ孔位于东澳岛西侧,水深巧m左右,岩心总长34.7m;NNZI孔位于桂山岛西侧,水深10m左右,岩心总长38m。取样位置如图2一1。图2一1研究区位置及沉积物取样站位图Fig.2一 1SamPlingstationsandenvironmen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风英;;大同煤田忻州窑井田大同组沉积环境及沉积旋回特征分析[J];山西煤炭;2011年06期

2 杨光;;试论首阳井田太原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的演化[J];煤;2011年07期

3 董文娟;朱远鑫;万明刚;吕一兵;;沉积环境判别与分类的Bayes判别分析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贺其川;;江陵凹陷白垩系红花套组风成沉积环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刘小亮;;东胜煤田某矿2~(-2)煤层厚度变化与聚煤规律[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3期

6 陈洪德;李洁;张成弓;程立雪;程礼军;;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环境讨论及其地质启示[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7 韩宗珠;衣伟虹;李安龙;王青松;;巢北地区船山组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沉积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8 任光明;王鹏;张林奎;张斌辉;戴婕;;滇东南弗拉斯期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J];地质论评;2011年04期

9 贺其川;;沙漠沉积特征——以江陵凹陷白垩系红花套组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7期

10 冯跃封;;暴雨山井田二_1煤层厚度变化原因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金明;段丽琴;袁华茂;李学刚;李宁;隋斌;;渤海湾与长江口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王生玲;张玲;林勤;马品江;朱殿志;;阿克苏地区沉积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李杰;李珍;李贞;;越南红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表层孢粉组合特征与植被类型及沉积环境关系探讨[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李中明;赵建敏;马瑞申;焦赞超;史春睿;刘百顺;秦百青;;豫西郁山铝土矿沉积环境[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5 孙晓猛;张海清;姚文贵;;蛇绿岩和蛇绿混杂岩时代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6 陈小英;陈沈良;刘勇胜;;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分异特征与规律[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韩志勇;李徐生;陈英勇;;南京地区新近纪地层的划分问题[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何进军;;旬耀矿区西川普查区煤系沉积与聚煤特征[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9 姜立君;张卫华;高慧;杨瑞东;;贵州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底部碳酸盐岩帽沉积地球化学特征[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柳振江;刘家军;杨艳;王建平;张静;石龙;;大巴山寒武纪大型钡矿带沉积环境示踪[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煤田地质局114队 安俊元;山西赵庄勘探区山西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龚砚庆 郝拴元;河南2000米以浅资源总量约1270亿吨[N];中国矿业报;2009年

3 晨澜;沉积盆地和沉积相[N];中国石化报;2008年

4 章雨旭;7000万年前东沙群岛是干旱大陆[N];北京日报;2007年

5 牛福平 赵强;砚之珍品——尼山砚[N];中国档案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江其勤;重视寻找海相优质烃源岩[N];中国石化报;2007年

7 张万连邋本报记者 张旭;辽西热河生物群的沉积学视角[N];辽宁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江其勤;我国气源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9 龚砚庆;河南省摸清煤炭“家底”[N];中国煤炭报;2009年

10 潘永胜 张智杰;西藏区调项目获多项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珊珊;珠江三角洲和近岸河口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郑刘根;煤中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王蕾;中国煤中硒的分布、赋存状态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张璞;福建漳州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张鑫;安徽铜陵矿区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刘卫国;沉积环境中的硼、氯同位素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

7 李桂海;厦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徐方建;东海内陆架泥质区EC2005孔沉积特征及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9 苗建宇;新疆北部主要盆地二叠系烃源岩沉积环境与生烃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10 贾志海;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莉;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油页岩特征及成矿规律[D];吉林大学;2006年

2 时国;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3 单莉莉;四川剑门关景区沉积相及成景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杨帆;昆阳磷矿沉积环境与矿床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齐升吉;福建第四纪红土成因及沉积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秀玲;海南岛东寨港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与历史地震事件的沉积记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恒波;北仑河口钻孔沉积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9年

8 赵立敏;内蒙古东部地区石炭—二叠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苏养水;北京城近郊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GIS系统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10 谢珂;内蒙古额济纳旗松散沉积物的粒度分异特征及其沉积环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3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63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d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