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水文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6 23:44
【摘要】:普里兹湾位于南大洋的印度洋区段,总体呈西南-东北走向,是南极大陆附近的第三大海湾,面积仅次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具有“瓶颈”式的地理环境和海底地形特点。近年来,普里兹湾是否是南极底层水的源地之一,埃默里冰架-海洋相互作用与全球气候系统的关系,水团与环流的变异及其形成机制等问题成为海洋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基本特征研究为重点,主要完成了以下4项内容: 一是系统整理了近30年历次中国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水文观测数据,以站位数量、调查范围、观测深度是否为全深度等为判据,选取第15、16、18、21、25、26和27次科学考察获得的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CTD调查资料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 二是系统分析了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主要水团特征、不同层面多年水文要素变化、典型剖面以及动力高度场特征。结果表明,(1)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主要水团包括南极表层水、普里兹湾陆架水、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其中夏季表层水温盐变化幅度最大,绕极深层暖水相对比较稳定,此外各航次均观测到了南极底层水。(2)在陆架水中存在温度低于冰点的过冷水,最冷过冷水存在于冰架前缘的西部。(3)在陆架上,多站位存在盐度S34.62的高盐水,分布在埃默里冰架前缘和73°E断面67.5°S~68.0°S范围内。(4)不同层面温盐分布特征有很大差异,各层存在不同的温盐锋面,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时空变化。(5)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有4种比较典型的水文剖面。(6)普里兹湾内有一个明显的气旋涡,在65°S附近存在一个动力高度槽。 三是针对重点调查断面73°E断面,采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了断面上各年份的纬向地转流,并进行了通过断面的纬向地转体积通量和热通量的计算;结合多年温、盐分布情况分析了陆架上层水北扩、绕极深层水涌升以及陆缘水边界等断面典型水文现象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73°E断面上的纬向地转流呈相间带状分布,断面上62°00′S以南纬向总体积和热量输运均为东向输运。(2)陆架上层水在初夏考察航次期间,扩展程度最大;陆缘水边界在初夏航次北移最大;变性的绕极深层水(MCDW)已扩展至陆架。 四是对比分析了CTD现场实测最大深度与已有水深记录Etopo1和Etopo2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表明Etopo1提供的水深资料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存在误差,主要差异集中在埃默里冰架前缘及73°E断面,尤其是在冰架前缘西侧两者平均差异约为100m,最大差异400m左右。这一工作为以后的水深现场调查重点区域的选择与潜标布放提供了参考。
【图文】:
2。北邻印度洋,南邻与兰姆伯特大冰川相连接的埃默里冰架,东端靠近四女士浅滩,西端靠近弗拉姆浅滩,如图1-1所示,四女士浅滩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占据约一个纬距,浅滩中心处浅于200 m,阻碍了东部冰山进入普里兹湾,只有浅滩南部一个较窄的400 m到500 m深水道可以供东部湾内、湾外水体交换。弗拉姆浅滩南北方向占据约一个纬距,滩的最浅处亦小于200 m,位于两个浅滩中间的一个凹槽,是湾内外交换的主要通道。由于普里兹湾是一片嵌入南极大陆的水域,所以受南极大陆的影响很大。普里兹湾内水深普遍较浅,,约为400~600 m
南极考察历史资料的整理及初步分析表 2-4 SBE 9plus CTD 主要技术指标数 量程 分辨率 精(m) 0~6800 0.001%全量程 0.015(°C) -5~35 0.0002 0(S/m) 0~7 0.00004 0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1;P941.61
本文编号:2667546
【图文】:
2。北邻印度洋,南邻与兰姆伯特大冰川相连接的埃默里冰架,东端靠近四女士浅滩,西端靠近弗拉姆浅滩,如图1-1所示,四女士浅滩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占据约一个纬距,浅滩中心处浅于200 m,阻碍了东部冰山进入普里兹湾,只有浅滩南部一个较窄的400 m到500 m深水道可以供东部湾内、湾外水体交换。弗拉姆浅滩南北方向占据约一个纬距,滩的最浅处亦小于200 m,位于两个浅滩中间的一个凹槽,是湾内外交换的主要通道。由于普里兹湾是一片嵌入南极大陆的水域,所以受南极大陆的影响很大。普里兹湾内水深普遍较浅,,约为400~600 m
南极考察历史资料的整理及初步分析表 2-4 SBE 9plus CTD 主要技术指标数 量程 分辨率 精(m) 0~6800 0.001%全量程 0.015(°C) -5~35 0.0002 0(S/m) 0~7 0.00004 0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1;P941.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琴,赵进平,何宜军;南极绕极波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2 康建成,唐述林,刘雷保;南极海冰与气候[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7期
3 陈立奇;南极和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4 史久新,赵进平;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研究进展(1995—2002)[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5 陈红霞,吕连港,华锋,范斌,刘娜,房俊伟;三种常用声速算法的比较[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6 蒲书箴;董兆乾;于卫东;卢燕;项宝强;;南印度洋绕极深层水的性质和空间分布以及南极绕极流的作用[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7 蒲书箴;葛人峰;董兆乾;于卫东;史久新;项宝强;;Emery冰架北缘热盐结构的不均匀性及其成因[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8 乐肯堂,史久新;南极普里兹湾区环流与混合的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1997年01期
9 乐肯堂,史久新,于康玲,陈锦年;普里兹湾区水团和环流时空变化的若干问题[J];海洋科学集刊;1998年00期
10 史久新,乐肯堂,于康玲;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区冰-海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Ⅱ.环流[J];海洋科学集刊;2000年00期
本文编号:2667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675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