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北黄海冷水团对悬浮体物质组成和沉积环境的影响机制

发布时间:2020-05-23 00:32
【摘要】:为了分析冷水团的沉积环境及其对悬浮体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于2016年1月(冬季)和7月(夏季)搭载“东方红2”科学考察船对北黄海进行数据资料和样品的采集,期间利用SBE9plus11型CTD和LISST-100X(C)型激光粒度仪对包括34个夏季站位、30个冬季站位在内的大面站进行了现场观测,获取了水体温度、盐度、浊度、荧光叶绿素浓度和悬浮体体积浓度、粒度的剖面连续数据。另外,在两条穿过冷水团的典型断面(夏季,断面D、E)采集了表、中、底层悬浮体样品,将其在实验室分散、去有机质后分别测量了悬浮体单体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浓度、粒度数据,并且利用显微镜初步鉴定了悬浮体的主要存在形式。根据以上资料探讨了冷水团动力环境、北黄海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冷水团对悬浮体特征、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机制等问题。北黄海冬、夏季温、盐分布显示,冬季水体垂向混合均匀,而夏季水体层化强烈。夏季鲁北沿岸为冬季残留的相对高盐水,鲁北沿岸流消失,在其外侧有自渤海经海峡中部流向北黄海中西部的低盐水,研究区东部存在由南黄海向西北进入北黄海的高盐水,二者与辽南沿岸流在表层形成向北黄海中部汇聚的气旋式环流。中部海域下层大部分区域被冷水团占据,冷中心(5.97℃)位于122°E,38.5°N附近。夏、冬季温、盐数据的欧氏距离计算结果证实了前人对冷水团垂向环流的模拟结果,即冷水团边缘锋区和冷中心为上升流,两者中间区域为微弱的下降流。夏季蓬莱、成山头近岸的强潮流区存在显著的潮汐锋。北黄海悬浮体在冬、夏季的分布特征有显著差异,风浪、环流、潮汐锋以及跃层是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冬季,受较强的风浪、环流影响,底质沉积物再悬浮强烈,而夏季下层水体被冷水团控制,再悬浮作用较弱,导致冬季悬浮体浓度显著高于夏季。与冬季相比,悬浮体浓度、平均粒径均呈现明显层化,平均粒径在跃层上较高,跃层下较低,而在跃层附近最高,显示出跃层不仅阻碍下层物质向上扩散,还会降低上层沉降颗粒沉速,促进沉降颗粒在跃层附近聚集成大颗粒;另外,跃层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跃层附近丰富的浮游植物量可促进细颗粒聚集成为大颗粒。沿岸高浊度水体在上层被潮汐锋限制,在下层被冷水团边缘锋面阻碍,均不能直接进入北黄海中部。蓬莱近岸和成山头近岸两个悬浮体高值区在冬、夏季都存在,并且显示出由成山头沿西北方向扩散的趋势,指示出冬、夏季悬浮体均在潮流作用下向北黄海中部输运。北黄海夏季悬浮体以大颗粒为主,按粒径特征可分为小型(32μm),中型(32-256μm)以及大型颗粒(256μm)三类。大型颗粒以生源物质为主,是表、中层悬浮体的主要部分,包括胶状物质粘连小颗粒形成的颗粒聚集体以及浮游生物单体;中型颗粒体积浓度在底层最高,由再悬浮的细颗粒物质在水体中絮凝而成。沿岸水体以及冷水团内不同区域的悬浮体性质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与冷水团导致的动力环境差异和生物活动有关:其内部强潮流区,悬浮体有机质含量较低、剪切力较强,致使絮团粒径较小(128μm),结构较紧实;而冷中心附近底层悬浮体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动力环境较弱,促进了粒径较大的絮团形成(128μm),其结构较松散;鲁北沿岸底部水体环境虽然也有较强的剪切力,但其再悬浮的细颗粒较多,有机质含量较高,大絮团在强动力下破碎的同时也有新的大絮团形成,使悬浮体中粒径较大和较小的絮团共存。另外,烟台-威海中段近岸的冷水团边缘,由于潮流较弱,又有较强上升流减缓细颗粒物质沉速,促进大絮团的形成,从而使该区域底层悬浮体中絮团粒径显著大于其他区域。北黄海冷水团的环流、动力环境对陆源物质的输运和沉积有重要作用。浊度的断面分布显示,沿岸水体受陆架潮汐锋阻碍难以直接向北黄海中部扩散。但是,潮汐锋区浊度的剖面分布在跃层附近出现小峰值,指示出锋区受潮混合影响而再悬浮的沉积物在上升流和跃层附近离岸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冷水团内部扩散的过程。底层无机颗粒浓度、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水体运移的陆源物质主要为粒径64μm的细颗粒。无机颗粒体积浓度在底层的分布由成山头西北近岸的强潮流区向北黄海中部降低,在位于弱潮流区的冷中心附近最低,显示出沿岸物质在潮流作用下向冷水团中部输运的过程。其最大粒径与体积浓度变化一致,显示出沿岸物质向冷水团中部输运过程中粗、细颗粒先后沉降的分选过程。现场悬浮体沉降速率的计算结果显示,细颗粒主要通过絮凝过程沉积。在冷水团内部,悬浮体的静水沉降速率在成山头西北的强潮流区较低、在冷中心和烟台-威海中段近岸的锋区较高。加之成山头西北区域的潮流较强,湍流扰动使悬浮体实际沉降速率更低,因此,在冷水团环流结构影响下,细颗粒向冷中心汇聚,并在冷水团提供的弱动力环境中通过絮凝加速沉积。北黄海冷水团对细颗粒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显示,其对泥质沉积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图文】:

分布图,北黄海,水深,分布图


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分为南、北两部分(何起祥 等以山东半岛东部的成山头与朝鲜半岛长山串连线为界,北黄北,被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西部通过渤海面积 7.1 万 km2,平均水深为 38 m,在与南黄海交界处较深80 m。北黄海有四个地貌单元:辽南岸坡、山东半岛岸坡与台沙脊群和北黄海中部平原(刘锡清 等, 1987)。辽南岸坡在水0 m有两级阶地,从鸭绿江口延伸至老铁山岬。山东半岛岸坡一直延伸到成山角近岸,近岸陡窄,坡脚水深 10-15m,向m的台地。台面水深 10-30 m,其外部台坎水深约 30-50 m,宽约 1,地形平坦,微向南倾斜(何起祥 等, 2006)。其西侧的渤海庙岛群岛,,群岛主要位于海峡中段和南段。在群岛和礁石之冲刷的沟槽,最深的就是海峡北端的老铁山水道,宽约 9 km m,其底部鲜见沉积物,以砾石和出露的基岩为主。

示意图,北黄海,环流,沿岸流


主要由辽南沿岸流、鲁北沿岸流(臧家业 等,20094; Hu, 1994)构成(图 2.2)。辽南沿岸流由鸭绿江,经老铁山水道流入渤海,其流向终年不变;鲁北半岛近岸向东流,冬季在强劲的北风强迫下较强,南黄海,夏季减弱甚至消失(鲍献文 等, 2009);黄北流动侵入北黄海,夏季衰退,不再进入北黄海(08)。北黄海冬、夏季环流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冬季,北黄海流场在表、底层基本一致,整体上均呈逆要由辽南沿岸流、鲁北沿岸流和黄海暖流构成。而有较大差别。上层环流较强,仍呈一气旋式环流,盖,环流微弱(Luet al., 201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736.21;P731.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羊毛微悬浮体原位矿化染色新技术[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2 董婷婷;李美真;;微悬浮体染色在去除羊绒肤皮深色点上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4年04期

3 宋少先,卢寿慈;弱磁性矿物微粒悬浮体的磁聚团研究[J];有色金属;1988年03期

4 吴恩厚;;浅谈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时还原槽内悬浮液含量与产品质量关系[J];染料工业;1988年06期

5 候万国,张春光,王果庭;聚丙烯酰胺对粘土悬浮体的絮凝与稳定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08期

6 秦蕴珊,李凡,徐善民,J.Milliman,R.Limeburner;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9年02期

7 顾国庆,陶瑞宝;周期性悬浮体有效粘滞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9年05期

8 谢志鹏;杜海清;;田菁胶对陶瓷矿物悬浮体流变性、触变性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国陶瓷;1989年03期

9 柯美云;赵达峰;吴金龙;赵志民;孙玉岩;;景德镇几种典型釉悬浮体流变性能的研究[J];中国陶瓷;1989年06期

10 张立人,谢钦春;长江口悬浮体的运移格局及其沉积过程[J];东海海洋;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雷;马利国;黄勇;赵济生;杨金龙;许兴利;;凝胶注模用金红石体系浓悬浮体的制备[A];第十一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马利国;赵雷;黄勇;杨金龙;赵济生;;煅烧金红石的凝胶注模成型[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代建清;黄勇;谢志鹏;杨金龙;;高固相含量氮化硅水基浓悬浮体制备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于凤;刘鹏浩;马浩源;李知宜;马超;张宗才;何有节;;微悬浮体染色技术在兔毛皮染色中的探讨[A];2016第十一届全国皮革化学品学术交流会暨中国皮革协会技术委员会第21届年会摘要集[C];2016年

5 谭强强;唐子龙;张中太;袁章福;;工艺因素对纳米四方多晶氧化锆的稳定浓悬浮体性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8年

6 涂传亮;任燕;邢建伟;;拉细羊毛Lanasol快速染色研究[A];第30届全国毛纺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苟小凡;白会娟;郑晓静;周又和;;超导悬浮体漂移的影响因素[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马利国;黄勇;马天;杨金龙;王铁超;;金红石复杂粉料体系的浓悬浮体制备[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宋媛玲;付纪文;张靖强;刘晓林;;超重力法纳米钛酸钡粉体的分散及水基悬浮体制备[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10 茹荣忠;;舟山蛏子港深水网箱养殖环境分析[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陆慕寒;纯棉产品微悬浮体染色新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纺织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陆慕寒;概念创新的微悬浮体染整[N];中国纺织报;2006年

3 主持:本报首席记者 陆慕寒 嘉宾:西安工程大学教授 邢建伟;一种全新的理论和实践[N];中国纺织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温维健;棉织物印染“改良版”将推广[N];中国纺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凯南;北黄海冷水团对悬浮体物质组成和沉积环境的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2 高微;西太平洋暖池区北部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3 李云海;中太平洋及东海陆架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张子鹏;辽东湾北部现代沉积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郭营;浓悬浮体表观流变特性与局部流动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何鹏;烯烃多嵌段共聚物介观相分离与结晶的流变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董爱国;黄、东海海域沉积物的源汇效应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史文静;黄河口悬浮泥沙扩散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蓉;悬浮体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小萍;羊绒低温微悬浮体染色对其精纺性能的影响[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3 孔健;堇青石浓悬浮体的制备及蜂窝瓷成型技术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徐筱;棉织物活性染料微悬浮体轧染染色研发[D];西安工程大学;2013年

5 肖合辉;渤黄海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性变化及扩散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藏政晨;黄海水体温盐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对悬浮体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田呈呈;微悬浮体染色技术机理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4年

8 余佳;黄海悬浮体分布及季节性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范佳敏;拉细羊毛微悬浮体染色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年

10 蔡旭;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悬浮体流变特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6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76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e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