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众多、陆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的难题。其中陆地资源日渐匮乏已渐渐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瓶颈。要解除资源困境,我国必须把目光转向海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我国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不仅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而且是解决陆上资源短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本文从战略角度认识和分析海洋,以构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为主要研究内容,论述海洋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内容,构建中国夜色海洋战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及构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措施等。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论述了我国海洋战略构建的重要性。当前,无论是推进经济发展还是维护国家安全,我国在海洋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战略利益。海洋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海洋是国家安全的最前沿阵地。海洋通道是我国的经济命脉。然而,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的管辖海域遭到分割;海洋资源特别是南海的海洋资源被严重掠夺;部分海岛被侵占;海上通道存在潜在不安全因素;我国海洋面临严峻的形势。面对国家发展利益需求和海洋形势,我们应从国家总体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构建海洋战略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基本内容与特征。中国特色海洋战略是一个包括海洋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整体性战略。战略服从并服务于政治,满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赋予的任务。因此,海洋政治战略是海洋战略的核心。战略离不开经济,经济能推动战略的发展,提高战略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经济制约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重点选择与确定。海洋经济战略是海洋战略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洋科技战略是海洋战略的动力。海洋军事战略是海洋战略的支柱。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基本特征包括非霸权性及和平参与性。 第三部分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世界沿海国家科学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和解决海洋争端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关系也处于历史上最好的阶段。陆上边疆环境基本稳定。优越的地利条件以及国内的“政通人和”等。这些都是实施海洋战略的有利条件。但同时,构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其中我们面临的最直接的外部阻力来自于美、日、印和东盟。 第四部分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措施。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构建措施包括转变海洋观念,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实施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实力;构建全方位、多功能海洋军事力量;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以及加强合作交流,营造友好海洋环境等。海洋意识是构建海洋战略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是经略海洋的重要前提,是构建和谐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第一步。科技兴海是经略海洋的动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建立在科技能力增强的基础上。海上力量是一个国家海洋战略的支柱。未来海洋的依法管理将会得到全面发展和进一步加强。我国必须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解决外部阻力,要从沟通与合作层面上解决。 中国特色海洋战略是一个事关全局性,综合性的战略。海洋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协调统一国内诸多环节,也需要协调统一国内、国际利益;既要着眼于现实战略又要着眼于未来战略;需要极大的资金、科技投入,它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萨德·汗,尤东晓;在印度洋建立新的战略平衡[J];当代海军;2001年07期
2 孙建社;亚太大国关系与中国安全环境[J];当代亚太;2002年07期
3 朱凤岚;;亚太国家的海洋政策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4 任强;;当前我国海运业的发展状况与对策[J];大陆桥视野;2010年08期
5 刘新华;试论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05期
7 李杰;;世界海洋战略形势的现状与发展[J];国防科技;2002年08期
8 段存成;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布局[J];国际展望;2001年15期
9 唐复全,张永刚,李悦;着力培树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战略意识——论新世纪的海洋战略意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04期
10 张开城;;文化思维统摄五位一体的现代海洋战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林岳夫;[N];中国海洋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秋蓉;[N];中国海洋报;2009年
3 海权问题学者 马尧;[N];东方早报;2010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3 石家铸;海权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冯淑兰;海权对抗陆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孟祥军;中国国家海洋战略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 常玉华;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国海域安全[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樊松岭;中国海权与海洋战略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扶远明;印度的海洋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680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8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