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ARM的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发布时间:2020-05-31 02:00
【摘要】:海洋观测是海洋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基础。在海洋自动观测技术中,海洋环境要素自动采集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获取海洋环境数据信息的基本手段。因此,开发一个可靠性高、功耗低、软、硬件扩充灵活,并适合海洋环境的数据采集平台对于海洋观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的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的要求,长期、连续、自动地对水文、气象等海洋要素进行实时观测。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集成灵活、通用性强等特点。 本论文首先对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对整体系统方案进行设计,最后选择合适的硬件软件采集平台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在硬件设计上,根据低功耗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对市场上多种微处理器的比较,选用MOXA公司的具有ARM内核的嵌入式UC-7408作为开发平台,同时结合单片机平台,设计成能采集处理多种传感器信号的系统。在软件开发上,选用Linux系统作为软件开发操作系统、C语言作为开发语言。根据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和模块化的设计原则,将数据采集软件分为驱动模块、初始化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显示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通信模块、参数设置模块和命令解析处理模块9个模块。首先对采集系统的串口、网口、数字I/O等驱动程序进行设计,然后在驱动程序的基础上,研发各个模块。本文重点介绍了驱动、数据处理和命令解析模块。 通过对基于ARM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低功耗、高可靠性、维护方便等优点。
【图文】:

自动观测系统,海洋站,水文气象


2.1 水文气象观测系统的基本结构1、海洋站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海洋站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如图2-1),是按照集成化原则设计的一个系统,以分散采集/集中控制或集中采集/集中控制,两种形式之一集成。它的主要功能是长期、连续、自动地对水文气象要素进行观测,适用于海岸/海岛海洋站和海上油气平台等场合。该系统由水文气象数据采集子系统,通信设备和上位机数据接收处理子系统组成[18]。图2-1 海洋站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组成2、海洋观测浮标海洋观测浮标不仅可以观测海面附近的环境参数,还可观测水下剖面环境参数。浮标具有灵活、实时、准确度高、测量参数多、连续测量等特点,并且其观测范围涵盖了生态、光学、声学等诸要素。浮标系统由水文、气象、水质数据采

海气边界层,监测系统


由测量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通信设备组成。3、海气边界层监测系统海气边界层监测系统(如图2-2),其系统的气象测量传感器采用分层的结构,安装在观测铁塔上。如图2-2所示,各变送器采集到本层的风速风向、气温和相对湿度信号,通过RS485接口与数据采集器通信;温盐、潮位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通过RS232接口与数据采集器通信;数据采集器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储存、传输等操作后将数据上传[19]。图2-2 海气边界层监测系统组成4、船用自动气象仪船用自动气象仪用于测量、显示和记录航行中的真风速、真风向、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海水皮温,定时自动地把采集的数据通过GPRS或北斗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传输给上位机。5、总结根据海洋站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海洋观测浮标、海气边界层监测系统、船用气象仪等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虽然它们的观测要素和采用的标准不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7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勇;胡开博;陈世哲;刘长卫;;海水盐度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J];光电工程;2008年11期

2 刘容子;海洋高技术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3 李萌;;Linux操作系统多串口编程技术[J];火控雷达技术;2008年03期

4 朱光文;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J];海洋技术;2002年02期

5 韩家新;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站和志愿船观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J];海洋技术;2003年01期

6 赵吉浩;高艳波;朱光文;葛运国;;海洋观测技术进展[J];海洋技术;2008年04期

7 门雅彬;成方林;张翼飞;张齐;;海气边界层监测系统设计[J];海洋技术;2011年04期

8 王欣;罗志祥;沈光;;基于ARM和uClinux多串口通讯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年08期

9 李立刚;冀本豪;戴永寿;马西庚;;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关键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7期

10 谷坊祝;;VSAT卫星通信及其在电力系统应急通信中的建设[J];南方电网技术;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严勇;基于ARM和uC/OS-Ⅱ的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采集系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胡轶群;基于单片机的海洋站自动观测系统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D];国家海洋技术中心;2009年



本文编号:2689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689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d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