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年际变化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08 03:24
【摘要】:基于多种海气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成熟年冬季—初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和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厄尔尼诺事件成熟期的冬季还是次年的春季和初夏,WNPAC的年际变化主要存在两个空间变化型,即反映其强度变化的经验正交函数第—模态和反映其位置变化的第二模态。厄尔尼诺成熟年冬季WNPAC强度不仅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而且与太平洋西部(WP)型遥相关的强度有关,而其位置的变化则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温异常以及北极涛动(AO)有关;次年春季,WNPAC的强度除了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太平洋西部型遥相关存在显著相关外,还与赤道大西洋海温异常有关,而其位置的变化则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温异常和太平洋西部型遥相关有关;次年初夏,WNPAC强度主要与西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以及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的强度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成熟年冬季—初夏WNPAC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均可对东亚地区降水异常分布产生影响,这对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冬季及后期春夏季节东亚地区降水异常分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厄尔尼诺成熟年冬季东亚冬季风以及次年初夏东亚季风与同期的WNPAC强度变化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次年初夏,WNPAC强度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另外,研究还发现WNPAC强度变化会对ENSO位相转变产生影响。当WNPAC偏强时,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耦合较强,即前期秋季印度洋海温出现偶极子分布,后期春、夏季印度洋海温全区一致增暖,并伴随较强的赤道西太平洋东风异常,而且偏强年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暖海温异常从成熟时期逐渐衰退,并在次年夏季和秋季被东传的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冷海温异常所取代,发展为拉尼娜事件;而当WNPAC偏弱时对应较弱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耦合以及赤道西太平洋东风异常,且偏弱年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冷海温异常与赤道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均在当年冬季达到成熟后衰退消失,未能发展为拉尼娜事件。
【图文】:
月>0.5°C时,即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并且以冬季为重要参考标准,所选厄尔尼逡逑诺事件均在冬季达到成熟,并在次年春季和夏季开始衰退。从1901邋—2000年Nifio3.4逡逑区海表温度异常3个月滑动平均的时间序列(图2.1)可以看出,1901邋—2000年100年逡逑共发生了邋23次厄尔尼诺事件(表2.1),这里定义的厄尔尼诺事件与美国国家气候预测逡逑中心所选取的厄尔尼诺事件相一致。逡逑4.0逦一j逦逡逑3.0逦—逡逑-2.0邋-邋I逡逑-3.0邋^逦! ̄ ̄| ̄! ̄ ̄:""|! ̄! ̄1邋 ̄|逦1邋 ̄I逦!邋I逡逑1920逦1940逦1960逦1980逦2000逡逑图2.1逦1901邋—邋2000年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在Nifio3.4区3个月滑动平均时间序列逡逑表2.1逦1901—2000年中的典型厄尔尼诺事件逡逑厄尔尼诺年份逡逑1902/1903,邋1905,邋1912,邋1914/1915,邋1918/1919,邋1925/1926,邋1930/1931,逡逑1940/1941,邋1951,邋1953/1954,邋1957/1958,邋1963/1964,,邋1965/1966,邋1969/1970,逡逑1972/1973,邋1976/1977,1977/1978,1979/1980,1982/1983,邋1986/1987,1991/1992,逡逑1994/1995,邋1997/1998逡逑2.2.2矢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逡逑EOF分解也可以称作主成分分析(Principal邋Components邋Analysis,邋PCA),最早是由逡逑Pearson在1902年提出的
第三章成熟年冬季一初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变化特征逡逑3.1多年平均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与东亚降水异常分布逡逑图3.1为1901—2000年23个厄尔尼诺事件合成的850邋hPa异常风场、异常纬向风逡逑和经向风的年际方差以及相应的陆地降水异常在不同季节的分布。图中异常均为相对逡逑1901—2000年的平均气候态而言。由850邋hPa水平异常风场分布可见,厄尔尼诺成熟年逡逑冬季(图3.1a)、次年春季(图3.1b)及初夏(图3.1c)均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逡逑洋面)上空出现一个完整的异常反气旋(WNPAC),其主体范围大致位于(EQ—30°N,逡逑110°邋—邋160°E)。但WNPAC位置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次年春季和初夏的WNPAC较逡逑冬季的WNPAC位置明显向东扩展了邋6—8个经度,而次年初夏WNPAC的范围相比之逡逑前的冬季和春季WNPAC,其南北范围明显有所缩小,主体位于10°—30°N纬度带内。逡逑虽然WNPAC主体范围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但是异常反气旋的西侧可以向西一直延逡逑伸到印度半岛以东的孟加拉湾,甚至在初夏,在孟加拉湾可以形成单独的异常反气旋中逡逑心并与WNPAC相结合形成横跨西北太平洋一中南半岛一孟加拉湾更大范围的异常反气逡逑旋环流。逡逑从异常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年际方差可以看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732
本文编号:2702465
【图文】:
月>0.5°C时,即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并且以冬季为重要参考标准,所选厄尔尼逡逑诺事件均在冬季达到成熟,并在次年春季和夏季开始衰退。从1901邋—2000年Nifio3.4逡逑区海表温度异常3个月滑动平均的时间序列(图2.1)可以看出,1901邋—2000年100年逡逑共发生了邋23次厄尔尼诺事件(表2.1),这里定义的厄尔尼诺事件与美国国家气候预测逡逑中心所选取的厄尔尼诺事件相一致。逡逑4.0逦一j逦逡逑3.0逦—逡逑-2.0邋-邋I逡逑-3.0邋^逦! ̄ ̄| ̄! ̄ ̄:""|! ̄! ̄1邋 ̄|逦1邋 ̄I逦!邋I逡逑1920逦1940逦1960逦1980逦2000逡逑图2.1逦1901邋—邋2000年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在Nifio3.4区3个月滑动平均时间序列逡逑表2.1逦1901—2000年中的典型厄尔尼诺事件逡逑厄尔尼诺年份逡逑1902/1903,邋1905,邋1912,邋1914/1915,邋1918/1919,邋1925/1926,邋1930/1931,逡逑1940/1941,邋1951,邋1953/1954,邋1957/1958,邋1963/1964,,邋1965/1966,邋1969/1970,逡逑1972/1973,邋1976/1977,1977/1978,1979/1980,1982/1983,邋1986/1987,1991/1992,逡逑1994/1995,邋1997/1998逡逑2.2.2矢量经验正交函数分解逡逑EOF分解也可以称作主成分分析(Principal邋Components邋Analysis,邋PCA),最早是由逡逑Pearson在1902年提出的
第三章成熟年冬季一初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变化特征逡逑3.1多年平均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与东亚降水异常分布逡逑图3.1为1901—2000年23个厄尔尼诺事件合成的850邋hPa异常风场、异常纬向风逡逑和经向风的年际方差以及相应的陆地降水异常在不同季节的分布。图中异常均为相对逡逑1901—2000年的平均气候态而言。由850邋hPa水平异常风场分布可见,厄尔尼诺成熟年逡逑冬季(图3.1a)、次年春季(图3.1b)及初夏(图3.1c)均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逡逑洋面)上空出现一个完整的异常反气旋(WNPAC),其主体范围大致位于(EQ—30°N,逡逑110°邋—邋160°E)。但WNPAC位置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次年春季和初夏的WNPAC较逡逑冬季的WNPAC位置明显向东扩展了邋6—8个经度,而次年初夏WNPAC的范围相比之逡逑前的冬季和春季WNPAC,其南北范围明显有所缩小,主体位于10°—30°N纬度带内。逡逑虽然WNPAC主体范围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但是异常反气旋的西侧可以向西一直延逡逑伸到印度半岛以东的孟加拉湾,甚至在初夏,在孟加拉湾可以形成单独的异常反气旋中逡逑心并与WNPAC相结合形成横跨西北太平洋一中南半岛一孟加拉湾更大范围的异常反气逡逑旋环流。逡逑从异常纬向风和经向风的年际方差可以看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7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乐英;徐海明;施宁;;春季北极涛动对盛夏长江流域地表气温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5年05期
2 晏红明;李清泉;袁媛;李崇银;;夏季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8期
3 陈文;兰晓青;王林;马音;;ENSO和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气候异常的综合影响[J];科学通报;2013年08期
4 任福民;袁媛;孙丞虎;曹璐;;近30年ENSO研究进展回顾[J];气象科技进展;2012年03期
5 陈锦年;王宏娜;王东晓;左涛;;2009/2010年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机理[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6期
6 黄平;黄荣辉;;El Nio事件对其衰减阶段夏季中国降水季节内演变的影响及其机理[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7 王宏娜;陈锦年;吕心艳;;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时空变化及其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J];海洋与湖沼;2009年01期
8 黄刚;胡开明;;夏季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异常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刘长征;薛峰;;ENSO发生发展阶段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长时间维持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2期
10 杨建玲;刘秦玉;;热带印度洋SST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2702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0246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