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水深监测换能器收发电路的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12:34
【摘要】: 随着国内港口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港口日进出客货量迅速增长,其对港口航道的安全性要求日益增高,如何以经济实用的方式保证航道具有足够的通航水深成了当务之急。传统的测量方法是通过在大体积的测量船上安放测深仪等测量设备对各个标定地点进行测量,但是因其在测量时需要占用航道资源,影响通航,无法长时间连续测量,不具有实时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监测方法。 课题源自某港口水深监测项目,该项目要求系统能够实时对航道水深进行监测,并将测得的水深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进行显示。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换能器收发电路设计与实现、数据处理单元及陆上监控中心,本课题为第一部分,即换能器收发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在换能器发射电路方面,通过对换能器工作原理及发射电路功能的分析,设计了一套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可对发射的超声波脉冲宽度进行可调的发射电路。根据系统的功能需要,发射电路包括电源电路、电源监视、GPS同步单元、单片机控制电路、脉冲功率控制电路、信号生成电路及匹配电路几个部分。脉冲控制电路中的电压调整电路放弃了传统的电源模块形式,使用电容充电电路使得该部分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在接收端,换能器的信号经过放大、滤波、自动增益控制后传向下一级。集成滤波芯片的使用简化了电路的设计,且减少了因器件精度而存在的固有误差;而自动增益控制则保证了信号幅度的适中。经过以上处理的信号通过隔离运放传向数据处理模块,进行数据分析。
【图文】:

差分GPS,系统组成


(3)差分GPS水深测量技术差分GPS系统水深测量该系统主要由GPS接收机、数字化测深仪、数据通讯链和便携式计算机等组成,原理如图1.2所示。测测深仪仪图1.2差分GPS测量系统组成[l4] Fig.1.2ComPonentsofDifferentialoPsmeasurementsystem[14]差分GPS定位技术,是将GPS接收机安置在基础站上进行观测,根据已知的基准站的精密坐标计算出坐标、距离或相位改正数,并由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实时将改正数发送给流动的用户接收机,,从而改正其定位结果,提高定位精度。根据基准站发送信息方式的不同,差分GPS定位可分为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四种形式[’5〕。测量作业时,利用GPS接收机获取的GPS信号,结合我国海岸线上设立的GPS基准站进行差分处理

机载激光测深系统,几何关系,机载激光,物力


图1.4机载激光测深系统几何关系Fig.1.4GeometrierelationsofAirbornelaserbath丫rnetricsystem来,世界各海洋大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机载激光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H76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成发,赵毅;差分GPS水深测量系统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4年03期

2 李金亮,卓玉生,蒋国军;对黄骅港航道建设的看法[J];港工技术;2004年03期

3 恽才兴;渤海湾典型岸段近岸过程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03期

4 张庆河,王崇贤,杨华,顾明,李进军;黄骅港海域表层泥沙特性及其影响[J];中国港湾建设;2004年04期

5 党福星,丁谦;多光谱浅海水深提取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1年04期

6 王文,张东,张鹰;GIS技术在水深遥感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7 徐宏明,冯玉林;黄骅港工程泥沙问题研究[J];泥沙研究;1998年01期

8 庞蕾,聂志峰;星载多光谱浅海水深测量方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9 杨华,侯志强;黄骅港外航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J];水道港口;2004年S1期

10 傅斌,黄韦艮,周长宝,杨劲松,史爱琴,厉冬玲;星载SAR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测量模拟仿真──水下地形高度、坡度和方向与可测水深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振轶;长江口平面二维非均匀全沙数学模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欣;基于VHF的数据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2 桑金;基于GPS技术的精密水深测量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阮一晖;基于超声波定位技术的障碍探测系统[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09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09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a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