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的变化及其对东中国海物理环境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1.27
【图文】:
黑潮的变化及其对东中国海物理环境的影响20图1-1 模型的区域和地形蓝色点代表了模型中加入河流的位置,五角星代表模型验证中用到的四个代表位置。红色线段标出了东中国海有代表意义的断面,包括台湾海峡,台湾以东,PN断面,吐噶喇海峡以及对马海峡。黑色实线为200m等深线的位置,红色圆点将其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包括了5个网格点,起始点位于台湾东侧。我们利用WOA2005资料1月份的温盐场作为模式起算时的初始温盐场。而考虑到海面高度和流场对海洋动力强迫的迅速响应,我们将二者的初始场均设为0。开边界的温盐、流场以及水位数据均为SODA资料气候态平均的结果。模式开边界在西边界闭合,其余三个方向均不闭合。开边界水位采用Chapman边界条件
黑潮的变化及其对东中国海物理环境的影响22图1-2 南边界垂向网格的分布1.3 数据介绍1.3.1 SODA 同化资料SOD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即简单海洋数据同化系统,是马里兰大学为海洋再分析研制的产品。SODA 根据不同的试验设置,存在不同的版本。本 文 使 用 的 为 SODA2.1.6 数 据 , 下 载 自 网 站(http://apdrc.soest.hawaii.edu:80/dods/public_data/SODA/soda_pop2.1.6)。该资料在同化过程中基于 POP 的海洋模型,空间分辨率为 0.25°×0.4°×40 层,包含了一切可用的观测资料,包括航次测量数据,海洋观测站数据,锚定数据,多种类型的海表面温盐观测数据以及卫星数据等。输出的结果为月平均,数据的范围覆盖全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奚盘根,张淑珍,冯士{p;东中国海环流的一种模型 Ⅰ、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2 远方;中日将合作开发东中国海石油资源[J];海洋信息;1994年03期
3 冯士{p,张淑珍,奚盘根;东中国海环流的一种模型 Ⅱ、夏季环流和相似准则[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4 张淮水,汪园祥,楼顺里;Bowen数和东中国海Bowen数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5 周旭波,孙文心;东中国海潮波自适应数值模型及其数值模拟[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林珲,闾国年,宋志尧,王杰臣,陈钟明,施毅;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东中国海潮波系统的模拟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S1期
7 陈敏,侯一筠,赵保仁;冬季东中国海环流中的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2003年01期
8 周旭波,孙文心,王辉;东中国海拉格朗日环流数值模拟Ⅰ——自适应环流模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刘凤树;黑潮和风应力对东中国海环流的作用[J];海洋科学;1985年03期
10 樊孝鹏;黄大吉;章本照;;东海黑潮的气候态数值模拟[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忠兵;梁巢兵;鄢社锋;马远良;;应用东中国海实验数据验证到达时差反演声速剖面算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王文娟;江文胜;;东中国海悬浮物分布和输运的遥感反演及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何利;李整林;张仁和;李风华;;东中国海声速剖面的经验正交函数表示与反演[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4 邱永松;王跃中;陈作志;;径流和季风对东中国海渔业生产力变化的驱动作用[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杨坤德;马远良;鄢社峰;杨晨辉;;东中国海典型声速剖面的经验正交函数表示[A];200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谭言科;关志佳;;黑潮温度倾向异常特征及其海表动力过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7 章卫胜;宋志尧;张金善;孔俊;;中国近海潮波运动特征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镇迈;李整林;戴琼兴;;利用有限深度声速数据重构全海深声速剖面[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余炎欣;李整林;;利用并行遗传算法反演浅海声速剖面[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可锋;季小强;李鑫;;海平面上升对江苏沿海潮波影响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进;龙穴首艘VLOC开建[N];中国船舶报;2008年
2 文潇;盐官:潮声伴随的古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彼得·布朗 美国军事记者 香港《亚洲时报》 本报特约编译 叶子;解放军海军在太平洋崛起[N];世界报;2010年
4 成志;开店创业与天时地利[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德民 通讯员 倪永强;提醒关注干旱导致连锁灾害[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宗 和;韩国争抢黄海大陆架石油[N];中国商报;2004年
7 记者 严风华;万箱船建造的一次完美预演[N];中国船舶报;2007年
8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陈荣发 实习生 童颖骏;海平面年均长高2.75毫米[N];浙江日报;2004年
9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韩日划界谈判只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N];华夏时报;2006年
10 德海;马士基下注超大集装箱船[N];中国船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东中国海热通量及热收支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鲍献文;东中国海环流及其相关动力过程的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李艳芳;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对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于宜法;海平面变化对东中国海工程水位推算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5 李明悝;东中国海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6 黄勇;东中国海波候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宋军;水交换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于华明;全球海洋潮汐同化模拟及东中国海潮流对环流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悦;东中国海物理环境长期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郭衍游;东中国海区域海浪同化系统设计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丹;黑潮的变化及其对东中国海物理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徐艳清;东中国海海浪数值模拟及波候统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韩冬;东中国海环流的三维数值模拟及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4 周雅静;东中国海环流特征的数值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陈敏;冬季东中国海环流及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6 李徽翡;夏季东中国海环流及长江口上升流模拟[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7 王兆毅;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2年
8 谭红建;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热力变异的关系[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
9 武双全;东中国海波高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杰;海平面变化及其对东中国海风暴潮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5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1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