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海域的内部混合和近底层低频波动

发布时间:2020-06-22 00:26
【摘要】:本文利用CTD与下放式ADCP的同步观测资料以及锚系观测,计算和分析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区域内部混合和近底层低频流动特征。 第一章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进展,第二章简要总结了海洋内部混合的基本理论和物理原理,在第三种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仪器和观测方法。第四章对历年温盐和表层流资料的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开辟区的温盐和表层流的分布特征和年变化特征:(1)表层水温在夏季呈南高北低的特点,温盐跃层较薄,中心位置在50~120米之间变化;(2)上层常年受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控制,其交界位于9°N附近。 第五章,基于简单的海洋内部湍流方程,通过温盐梯度和速度剪切观测计算了开辟区东、西区的温度耗散率、湍流动能耗散率、R_i数和湍流混合效率等混合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开辟区的温度耗散率为0.5×10~(-8)~5×10~(-8)°C~2/s,其最大值都集中在混合层以下的温跃层内,1200至海底的范围内具有极小的温度耗散率。(2)在500m以浅、1200~2000m以及离地约60m的范围内有较大水平流速剪切。16-m R_i数显示500m以浅的深度范围没有出现强混合过程,这主要是因为16-mR_i与混合强度的一致性不好。1500-2000m以及离地约50m的范围有多数小R_i数,表明这些范围内剪切不稳定性是主要的混合机制。(3)与大西洋深海底边界层不同,开辟区在温盐结构上不存在明显的底混合层,但速度剪切和颗粒物浓度的结构能显示明显的底边界层结构。(4)底边界层内的剪切不稳定性混合导致沉积物再悬浮,从而使底边界层内的颗粒物浓度迅速增加。 第六章,对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间布放在东、西区的深海锚系资料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对离底600米(mab)以内的近底层流资料低通滤波后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开辟区近底层低频流动的时间尺度为25~120天,其中周期为51天左右的波动是低频振动的主要成分;地形对离底50米以内的低频流动有明显的影响;底层强化的剪切平流对低频波动的调制作用是产生层低流 梁楚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十学位论文,200407 动垂向频移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中国开辟区混合湍流动能耗散率低频流动频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731.21
【图文】: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海域的内部混合和近底层低频波动


SEB一911PlusC珊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磊;刘玉红;王子龙;王树新;王延辉;;海洋剪切流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2 杨俊毅,王春生,刘镇盛,高爱根,王小谷;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大尺度空间分布[J];海洋学研究;2005年03期

3 郭朴;方文东;于红兵;;近海陆架区内潮观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4 刘爱菊,修日晨,尹逊福;激流观测与资料处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黄渤海海洋;2001年02期

5 尹逊福,刘爱菊,张海波;南海东部区域的海流状况——Ⅱ.海洋激流现象[J];黄渤海海洋;2002年02期

6 吴自军,彭晓彤,王虎,覃超梅;海洋雾状层的成因及其对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7 徐世昌;范植松;;运动潜体湍流尾迹的SAR遥感仿真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柯自明;尹宝树;徐振华;侯一筠;;南海文昌海域内孤立波特征观测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9年03期

9 范聪慧;宋金宝;;地转及均匀背景流场对混合层深度SAR遥感反演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7年04期

10 徐振华;尹宝树;侯一筠;;热带风暴天鹰期间南海西北部海域内部响应的观测分析[J];海洋科学;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敬;海岸、河口区三维近岸环流与物质输运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远凌;内波数值模拟若干特性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司广成;南海北部内潮与内孤立波特征的研究与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吕海滨;南海东北部内波的X波段雷达监测方法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谷磊;海洋微结构剪切流传感器及其载体设计方法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志亮;穿透性太阳辐射和盐度作用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申辉;海洋内波的遥感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8 吴自库;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王刚;南海西北部陆架潮频内波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10 赵骞;东中国海环流与混合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鲁燕;HAMSOM模式在东海内潮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于万春;南黄海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宋国永;自容式湍流仪的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刘碧涛;内孤立波与深海立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辜俊波;海洋内波与海浪的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陈宝阔;剪切流传感器结构优化与性能测试[D];天津大学;2012年

7 肖学忠;海洋微结构剖面仪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刘又毓;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与OGCM数值实验[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聂巧姝;浅海水下半椭圆地形的SAR遥感仿真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王海棠;黄海湍流混合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24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24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d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