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海域的内部混合和近底层低频波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731.21
【图文】:
SEB一911PlusC珊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磊;刘玉红;王子龙;王树新;王延辉;;海洋剪切流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2 杨俊毅,王春生,刘镇盛,高爱根,王小谷;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大尺度空间分布[J];海洋学研究;2005年03期
3 郭朴;方文东;于红兵;;近海陆架区内潮观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4 刘爱菊,修日晨,尹逊福;激流观测与资料处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黄渤海海洋;2001年02期
5 尹逊福,刘爱菊,张海波;南海东部区域的海流状况——Ⅱ.海洋激流现象[J];黄渤海海洋;2002年02期
6 吴自军,彭晓彤,王虎,覃超梅;海洋雾状层的成因及其对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7 徐世昌;范植松;;运动潜体湍流尾迹的SAR遥感仿真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柯自明;尹宝树;徐振华;侯一筠;;南海文昌海域内孤立波特征观测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9年03期
9 范聪慧;宋金宝;;地转及均匀背景流场对混合层深度SAR遥感反演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7年04期
10 徐振华;尹宝树;侯一筠;;热带风暴天鹰期间南海西北部海域内部响应的观测分析[J];海洋科学;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敬;海岸、河口区三维近岸环流与物质输运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远凌;内波数值模拟若干特性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司广成;南海北部内潮与内孤立波特征的研究与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吕海滨;南海东北部内波的X波段雷达监测方法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谷磊;海洋微结构剪切流传感器及其载体设计方法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志亮;穿透性太阳辐射和盐度作用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申辉;海洋内波的遥感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8 吴自库;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王刚;南海西北部陆架潮频内波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10 赵骞;东中国海环流与混合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鲁燕;HAMSOM模式在东海内潮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于万春;南黄海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宋国永;自容式湍流仪的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刘碧涛;内孤立波与深海立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辜俊波;海洋内波与海浪的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陈宝阔;剪切流传感器结构优化与性能测试[D];天津大学;2012年
7 肖学忠;海洋微结构剖面仪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刘又毓;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与OGCM数值实验[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聂巧姝;浅海水下半椭圆地形的SAR遥感仿真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王海棠;黄海湍流混合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24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2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