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黄河三角洲陆海划界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00:54
【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是山东半岛与京津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连接地带,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开发潜力巨大。然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世界各大三角洲,包括我国长江、珠江三角洲相比还远远滞后。在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内,行业间的利益冲突,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很大,需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和治理,进行合理的陆海划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本文基于前人对黄河口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河口的管理方式和划界标准,对黄河三角洲以渔洼为顶点的现代三角洲部分,北起挑河湾,南至宋春荣沟口,面积约2200km~2的地区陆海划界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五种划界自然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底质、生物和岸滩稳定性。 研究表明:(1)入海口区域为大片的新生湿地,为典型的潮间带地形,海底地形是陆域地形向海中的自然延伸,坡降较缓。水深逐渐变深,等深线多与海岸总体方向平行。只在低潮线以下有较为明显的坡折。可见,该区水深地形要素不是海域管理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而只能作为背景依据。(2)入海口附近的较为明显的地貌变化就是新生湿地与海域的逐渐变化,中间存在着周期性被海水淹没的潮间带。入海口两侧的海岸,较为明显的地貌变化一是有长堤的岸线,一是没有长堤岸线,没有长堤的岸线还有其他人工地貌如养虾池等。这些地貌变化结合其它地质特征可以为河口区域的变化和界线的确定起到重要的作用。(3)研究区可大致分为两个沉积区:潮间带沉积区和浅海沉积区。河口海域海底表层物质组成,自岸向海由粗变细,底质类型呈大致平行海岸分布的态势,而且存在着沉积物底质类型的季节变化,因此可以作为河海划界的背景资料,但不适宜作为划界的依据。(4)在研究区域海域生物资源丰富,多数经济生物种类生物量较小,尚不形成商品采捕的资源量,生态价值较高。海水养殖方面常年都有海洋部门负责管理,因此从生物资源的角度,对陆海、河海划界的影响不大。(5)研究区岸滩演变可分为两大部分,挑河口—四号桩东段属于不稳定性强进蚀型海岸,四号桩东—宋春荣沟口段属进积型的海岸。 最后分析了几种划界标准,陆海界线标准有平均大潮高潮线标准、平均低潮线标准、三角洲平原与水下三角洲前缘交界标准、自然保护区边界标准;河海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36.1
【图文】:
现代黄河三角洲陆海划界问题研究图2一1研究区域位置图(许学工,1,98)在研究区中,某些区域己修筑海堤防止侵蚀(如图2一1()a所示),这些区域就以这些海堤作为陆海界线,因此在本文中不予讨论。本文将讨论的是()a图中用红线圈出的部位。2.2研究区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条件.2.21地区自然地理条件1.概况黄河口可分为三个部分:河口段、三角洲和滨海区。河口段系指周期性溯源堆积和溯源冲刷影响的河段,主要是滨洲以下至入海口长130km的河段;三角洲系指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约6000kxn2的扇形区,介于东经118030’一119015‘、北纬37010‘一38005‘之间;滨海区系指毗邻三角洲的弧形海域,约5400mk2。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是
淤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钓口河流路邻近海域,由于黄河入海水沙的终止一直处于冲刷改造过程中,以致其邻近岸线不断蚀退;而现行清水沟流路邻近海域,则由于黄河来沙大量在河口落淤,而使河口周围岸线不断向海延伸(图7一1)。这一新、老河口的冲淤变化特点影响和制约着三角洲的发展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洋工程建设和胜利油田的石油开采。图7一11976年和2000年黄河三角洲形态比较*’摘自常军硕士论文《基于Rs和Gsl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动态变化监测与模拟预侧研究》
本文编号:272492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36.1
【图文】:
现代黄河三角洲陆海划界问题研究图2一1研究区域位置图(许学工,1,98)在研究区中,某些区域己修筑海堤防止侵蚀(如图2一1()a所示),这些区域就以这些海堤作为陆海界线,因此在本文中不予讨论。本文将讨论的是()a图中用红线圈出的部位。2.2研究区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条件.2.21地区自然地理条件1.概况黄河口可分为三个部分:河口段、三角洲和滨海区。河口段系指周期性溯源堆积和溯源冲刷影响的河段,主要是滨洲以下至入海口长130km的河段;三角洲系指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约6000kxn2的扇形区,介于东经118030’一119015‘、北纬37010‘一38005‘之间;滨海区系指毗邻三角洲的弧形海域,约5400mk2。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是
淤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钓口河流路邻近海域,由于黄河入海水沙的终止一直处于冲刷改造过程中,以致其邻近岸线不断蚀退;而现行清水沟流路邻近海域,则由于黄河来沙大量在河口落淤,而使河口周围岸线不断向海延伸(图7一1)。这一新、老河口的冲淤变化特点影响和制约着三角洲的发展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洋工程建设和胜利油田的石油开采。图7一11976年和2000年黄河三角洲形态比较*’摘自常军硕士论文《基于Rs和Gsl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动态变化监测与模拟预侧研究》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鹏;邹立;姚晓;郭新宇;高会旺;山口一岩;;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2 杨忠年;单红仙;贾永刚;孟祥梅;郑杰文;;黄河三角洲北部岸滩蚀积演变特征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杰文;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过程对其再悬浮控制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24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249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