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河口及莱州湾南岸铀的分布及成因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73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可;浅议黄河中游半干旱区人工绿洲建设的可能与规模[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03期
2 王守礼;;1956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经济组的工作[J];科学通报;1957年S1期
3 赵明甫;;如何进一步开展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J];科学通报;1957年18期
4 戴英生;;黄河中游黄土地层发育的基本特征[J];人民黄河;1984年02期
5 易元俊;史辅成;;黄河中游干流最大洪峰流量特性分析[J];水文;1987年05期
6 王云璋,张永兰,李荣,王昌高;黄河中游干旱的演变规律及其变化趋势分析[J];人民黄河;2004年08期
7 王霞;夏自强;李捷;唐志坚;;黄河中游降水量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人民黄河;2009年04期
8 李增全;;《第四纪地质问题》简介[J];地质论评;1964年04期
9 龙毓骞;熊贵枢;;黄河的泥沙简介[J];水文;1981年04期
10 张拴厚,赵金祥,陆爱明,李海平,崔建堂;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质与生态环境[J];陕西地质;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双彦;徐建华;蒋昕晖;;黄河中游岔巴沟坝地间接减蚀作用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许博超;康兴伦;刘东升;江雪艳;于志刚;;莱州湾南岸地层同位素年龄标尺的建立及古环境还原[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陈浩;陆中臣;;黄河中游流域系统水沙过程变异研究[A];第二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讨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慕明清;李文平;董福新;;黄河中游测区泥沙密度值试验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张祖陆;齐永华;姜鲁光;;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生态环境分区及生态恢复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杨持;;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7 苏乔;于洪军;徐兴永;姚菁;;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风险评价初探[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金慧;白平良;郝凤毕;;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大型拦泥库建设可行性分析[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9 井宇;井喜;王瑞;屠妮妮;余兴;杨新;;黄河中游一次MCC致洪暴雨综合诊断分析[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10 陈志凌;车振学;陈卫芳;;气候变化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牛荣民;我省黄河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在即[N];山西日报;2000年
2 林嵬;黄河中游发生洪水几率增大[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海瑞邋照华 李静;太原要成为促进黄河中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N];太原日报;2008年
4 闻名;力建黄河中游生态大县[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5 陈志洁 齐斌;跨越的印记[N];黄河报;2006年
6 记者 张春莉;郭新志代表建议加快黄河中游集中连片旅游区开发[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车忠华;黄河中游区入河排污口专项执法检查瞄准重点企业[N];黄河报;2007年
8 记者 钱咏虹;黄河中游生态治理要重实效[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9 孟宪荣 赵娜;黄河中游水文局:创新科技搭建测报新平台[N];中国水利报;2003年
10 李小霞;“黄河新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坛”在京举行[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雪艳;黄河干流、河口及莱州湾南岸铀的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高鹏;黄河中游水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3 王均平;黄河中游晚新生代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D];兰州大学;2006年
4 杨鸣;莱州湾南岸海岸带环境退化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王国庆;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金鑫;黄河中游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苏怀;兰州东部地区1,240ka以来的河流阶地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贺莉;黄河中游不同区来水来沙变化与下游河道演变的响应分析[D];清华大学;2009年
9 王晗;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叶浩;黄河中游陕蒙接壤地区劈砂岩重力侵蚀机理及定量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黄河中游主要支流输沙量变化及其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齐永华;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生态环境恢复与调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付艳玲;近50年来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艳霖;黄河中游上第三系沉积地层及其古环境演化[D];新疆大学;2004年
5 刘恩峰;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沉积环境变化与咸水入侵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韩慧霞;环境因素对淤地坝建设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陈敏;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影响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宫巧玉;土地利用与土壤质量对咸水入侵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宁吉才;基于遥感的地表温度对土地利用变化及咸水入侵的响应[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白利权;黄河中游古代渡口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8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2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