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啸浮标的海啸数值预报技术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731.36
【图文】:
式中:C 为海啸波速度,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水深。可见海啸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地形变化剧烈的海区,海啸波的传播存在反射现象,在大陆架和海岸附近,会有相当多的能量被反射。而海啸波在遇到海岛、半岛等障碍物时,还会产生绕射。海啸波传播到湾内波高会骤然增大,特别是在 V型湾口处,湾顶的波高通常是海湾入口处的 3~4 倍,在 U 型海湾约为 2 倍。海啸波在湾口和湾内反复发生反射,会诱发共振产生异常高的波。[19]可见海啸波在地形复杂的浅海和海岸传播时会受到地形的强烈影响,这是海啸预报中的难点。
图 1-2 海啸的波长、传播速度随海水深度的变化[19]1.1.4 历史海啸灾害及分布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所以海啸的分布与地震带有密切关系。全球有两大主要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图 1-3 展示了历史上全球 5 级以上的地震分布(公元前 2150 年至公元 2000 年)。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两大地震带。据统计,在 1900 年~2000 年期间,太平洋共发生 711次海啸,约占全球海啸的 75%,地中海 110 次(12%),大西洋 91 次(10%),印度洋 33 次(3%)。可见,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海啸的主要源区。[14]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东边有冲绳海槽和琉球海沟,南海东部有马尼拉海沟。所以我国存在遭受地震海啸灾害的风险。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海啸灾害。道光十年(1830 年)陈国瑛辑《台湾采访册》中,记有凤山县(今高雄市)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曾遭海啸袭击:“乾隆四十六年四、五间,时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涛骏;叶银灿;;滑坡海啸的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海洋学研究;2006年03期
2 孙美仙;丁照东;赵联大;于福江;滕骏华;;基于GIS的海啸预警信息系统集成框架[J];海洋学研究;2009年04期
3 江为为,刘少华,朱东英;东海冲绳海槽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回顾与研究现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4期
4 刘展;赵文举;吴时国;范丰鑫;孙鲁平;;冲绳海槽南部基底构造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3期
5 刘展;孙鲁平;范丰鑫;吴时国;赵文举;;冲绳海槽北部基底构造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4期
6 魏柏林;何宏林;郭良田;杨选;康英;;试论地震海啸的成因[J];地震地质;2010年01期
7 朱俊江,丘学林,詹文欢,徐辉龙,孙龙涛;南海东部海沟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构造意义[J];地震学报;2005年03期
8 于福江,吴玮,赵联大;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日本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01期
9 刘瑞丰,朱传镇,陈宏峰,任枭,梁建宏;葡萄牙破坏性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DETWS)[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01期
10 姚远;蔡树群;王盛安;;海啸波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付庆军;越洋和局地海啸数值模拟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2 任叶飞;基于数值模拟的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董非非;海啸在东海大陆架传播的研究与识别[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本文编号:2731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3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