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热通量及其在温排水数模中的应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2.6
【图文】:
但是数量相对较少。中国近海的海-气热通量的研究是其海域海洋水温数值模拟研究础。为此利用 http://www.cdc.noaa.gov/上提供的 nc 格式的海-气量分析中国近海的海-气热通量中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采用的 ncep 数据为再分析数据,采用 gauss 网格。根据前文所述,作者给出的结论,潜热通量为海-气通量平衡方程中主要热量耗散项海区热量损失的主要部分,所以以下主要分析潜热通量的变化特征。通量的量值相比潜热通量要小的多,在此也对其进行简要分析。.1 中国近海潜热通量特征分析以下是中国近海各月的平均潜热通量分布图,并根据图形的展示对近海的海气潜热通量进行分析。
-23月份平均潜热通量和4月份的平均潜热通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大升,杨柏,潘志;1983 El Nino盛期洋面的热量平衡[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2期
2 曲维政,李江波,李若钝;热带西太平洋海气交换系数订正[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2期
3 孙睿,刘昌明;地表水热通量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3期
4 王润元;刘宏谊;张强;赵鸿;杨兴国;王鹤龄;张凯;杨启国;王胜;;夏季草原与戈壁地表能量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5 刘冉;王勤学;唐立松;李彦;;盐生荒漠地表水热与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及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6 秦凯;吴立新;马未宇;;2009年青海海西地震序列的潜热通量异常时空特征[J];科技导报;2010年04期
7 王少影;张宇;吕世华;奥银焕;李锁锁;陈世强;;应用通量方差法估算戈壁绿洲下垫面湍流通量的研究[J];大气科学;2010年06期
8 蒋玲梅;卢立新;邢伟坡;张立新;Ian Baker;张庚军;左菁颖;;SiB3对不同下垫面的模拟试验与验证[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9 钱粉兰,周明煜;太平洋海域海气热通量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1期
10 苏炳凯,赵鸣,任军芳;标量粗糙度对地气交换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志辉;严研;陈梅花;;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丛明;孙即霖;;中国近海海气通量特征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邓志辉;陈梅花;杨竹转;马晓静;;2004年印度尼西亚8.7级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4 周明煜;钱粉兰;李诗明;陈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海域热通量特征[A];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C];2000年
5 王澄海;黄波;潘保田;;祁连山地区能量平衡特征的模拟分析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郑建秋;任保华;李根;;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的年际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张述文;邱崇践;;求解地表通量的变分方法研究[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林惠娟;钱永甫;张耀存;;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建立及模拟SST误差成因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程华琼;吴统文;董文杰;;全球洋面潜热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程华琼;吴统文;董文杰;;全球洋面潜热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郭志武;插上腾飞的翅膀[N];中国气象报;2000年
2 何雁;土壤墒情预报与科学灌溉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4年
3 通讯员 马跃俐;小气候监测应用于南京城市空间产业布局[N];中国气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翔洲;基于热收支分析的海气热通量物理约束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陈梅花;卫星遥感的热信息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3 张秀年;印太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低纬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4 卢萍;2003年8月川西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刘娜;东中国海热通量及热收支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姜华;热带大西洋海表潜热和感热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郑建秋;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孙绩华;春夏过渡期青藏高原东缘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马艳;台风海面风场的动力分析、四维同化及数值试验[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10 崔洋;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联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连新;风浪条件及飞沫对海气热通量的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邓兆青;海—气热通量及其在温排水数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左涛;亚印太区域海气热通量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李翠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气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大陆东部夏季降水的联系[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张雪清;基于遥感的三峡库区典型样区潜热通量反演[D];西南大学;2012年
6 徐文明;太平洋潜热变化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7 张增海;南海湍流热能量的质量分析和季节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梅婵娟;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热通量的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王仁磊;北黄海春秋季海气通量的观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黄荣峰;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热环境互动关系的遥感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35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3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