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遥感海表温度互较及其台风响应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04 23:35
【摘要】: 利用Argo浮标数据对西北太平洋[10-35°N,110-165°E]海域AVHRR/MODIS/TMI SST的daily(升轨)数据进行验证,得到三种SST与Argo 5~6m层水温总体上的偏差为-0.2℃~0.2℃,均方差为0.6℃~0.9℃,与各传感器SST反演精度相当。各遥感SST与浮标温度的差异冬季较小,夏季则偏大。 选取中国海及邻近海区[111-130°E,12-32°N]及7个子区域(即台湾海峡、东海陆架、黑潮区东侧、南海海盆及与后三者同一纬度西太平洋中部的三个外海子区域)进行AVHRR/MODIS/TMI SST一致性的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三种遥感SST彼此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一致性上,外海优于近海,夏秋季优于冬春季。外海三者偏差在±0.2℃C之内,rms在0.4℃以内,且两红外SST的差异小;而南海,两红外SST偏差为0.06℃,均方差为0.42℃,红外与微波的偏差均约0.2℃,均方差为0.4℃-0.5℃;在东海,AVHRR与MODIS/TMI的偏差分别为-0.24℃和-0.07℃,均方差为0.74℃和0.9℃,MODIS与TMI的偏差为0.16℃,均方差为0.39℃;在台湾海峡,两红外SST偏差为0.37℃,均方差为0.85℃。遥感SST的差异在水团复杂或受云影响多的区域较大,这与不同海区大气及海洋状况有关。 在此基础上,应用三种遥感SST统计2002年7月-2006年12月南海36个台风的低温响应,并结合其它遥感数据研究了南海中部Lingling台风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1)台风天气下红外遥感观测几乎不能实现,而TMI的探测在时间连续性和空间特征完整性上基本能反映海洋的低温响应过程;(2)2001年11月9日-12日横穿南海海盆的Lingling台风,加强了海区预先存在的气旋式涡流。海洋混合层深度从30m加深至约50m,受影响的深度超过150m。台风引起的上升流、挟卷和抽吸使得次表层的浮游植物和下层的营养盐被带至上层,促发海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叶绿素浓度升高。采用半分析算法尝试分离了有色溶解有机物质(CDOM)和碎屑的影响,得到台风Lingling前后叶绿素的增长对新生产力的贡献为79%,每天固碳速率从原来的400mgC/m~2/d增加到1473mgC/m~2/d。可见台风对南海生产力的显著影响,其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1.11
【图文】:
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等特点。中国近海为典型的陆架边缘海,本海区受地形、季风、潮汐、径流和黑潮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海洋动力环境。主要海流如图3.1所示。黑潮沿吕宋岛东岸向北流,途经巴士海峡,从台湾东岸向北进入东海,接着沿东海陆坡北上,直到300N转向东,经吐噶喇海峡重新进入太平洋。作为大洋对陆缘浅海区环流的一个驱动力,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AVHRR、TMI与MODIS遥感SST的验证与互较1.2遥感与实测匹配数据集的生成和验证方法遥感与实测匹配数据集的生成,必须考虑到空间与时间的匹配。空间上,本选取Argo测量点对应有效像素的遥感数据;时间上,筛选浮标实测时间与过境时间同一天的数据组。最终获得匹配数据集,其中AVHRR共144组,DIS共311组,TMI共640组。所有匹配数据点的位置如图l所示。
本文编号:2741740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1.11
【图文】:
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等特点。中国近海为典型的陆架边缘海,本海区受地形、季风、潮汐、径流和黑潮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海洋动力环境。主要海流如图3.1所示。黑潮沿吕宋岛东岸向北流,途经巴士海峡,从台湾东岸向北进入东海,接着沿东海陆坡北上,直到300N转向东,经吐噶喇海峡重新进入太平洋。作为大洋对陆缘浅海区环流的一个驱动力,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AVHRR、TMI与MODIS遥感SST的验证与互较1.2遥感与实测匹配数据集的生成和验证方法遥感与实测匹配数据集的生成,必须考虑到空间与时间的匹配。空间上,本选取Argo测量点对应有效像素的遥感数据;时间上,筛选浮标实测时间与过境时间同一天的数据组。最终获得匹配数据集,其中AVHRR共144组,DIS共311组,TMI共640组。所有匹配数据点的位置如图l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建平;南海东北部冬季表面环流的卫星红外遥感观测研究[J];东海海洋;2001年04期
2 商少凌,张彩云,洪华生;气候-海洋变动的生态响应研究进展[J];海洋学研究;2005年03期
3 刘子琳,宁修仁,蔡昱明,刘镇盛;浙江海岛邻近海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J];东海海洋;1997年03期
4 曾庆存,李荣凤,季仲贞,甘子钧,柯佩辉;南海月平均流的计算[J];大气科学;1989年02期
5 吴迪生,邓文珍,张俊峰,何一金,白毅平,宋萍萍,詹进源,林晓能,陈惠君,郭卫平,王祖渊,曹勇生,蔡扬,唐元春;南海台风状况下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3期
6 庄伟,王东晓,吴日升,胡建宇;2000年夏季福建、广东沿海上升流的遥感与船舶观测分析[J];大气科学;2005年03期
7 潘德炉,王迪峰;我国海洋光学遥感应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8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9 商少凌,洪华生,张彩云,商少平,胡建宇;1998年冬季台湾海峡遥测叶绿素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2001年02期
10 陈华,胡建宇,潘伟然,曾淦宁,陈照章,贺志刚,张彩云,李虹;台湾海峡1999年8月表层温盐的走航式观测[J];海洋通报;2001年06期
本文编号:2741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417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