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大亚湾海域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11:04
【摘要】: 2005年至2006年间在大亚湾的大鹏澳和澳头海域分别设了三个采样点,采集了6个50~90cm的柱状沉积物,分层研究了生物硅(BSi)、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甲藻孢囊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以了解这些沉积要素对海水养殖、核电站和港区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指示作用。 大亚湾养殖区沉积物中BSi、甲藻孢囊丰度、TOC、TN以及陆源有机碳(TOC_1)都随深度的上升而增大,可见人类活动使陆源营养物质输入不断增加,促进了海域富营养化。在大鹏澳贝类养殖区和鱼类养殖区,水生有机碳(TOCs)值随着深度的上升而缓慢减小,BSi/TOCs平均值在海水养殖(1980年左右,约为30 cm沉积段)前后却分别从0.50、0.83上升到0.85、1.05;在澳头海域养殖区,TOCs值则随深度的上升而增大,BSi/TOCs平均值在海水养殖前后由3.24快速下降至0.99。表明大鹏澳养殖区的初级生产力在减小的同时,其硅藻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却在上升,而澳头养殖区则刚好相反。 核电站运行后,沉积物中BSi、TN、TOCs、甲藻孢囊丰度分别从0.62%、0.16%、0.63%、283 cysts/g D W_t上升到1.37%、0.21%、1.08%、1324 cysts/g DW_t;而BSi/TOCs值却从0.84下降到0.53。显示核电站温排水可明显促进受纳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增长,使硅藻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变小。 相反,惠州港运行后,沉积物中BSi、TN、TOCs值分别从1.63%、0.41%、1.08%下降到1.13%、0.17%、0.26%,BSi/TOCs值从1.64升至3.54。说明惠州港运行降低了惠州港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使硅藻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变大。 近年来大亚湾海域孢囊数量呈加速上升趋势,并且在表层沉积物中,锥状斯氏藻孢囊占据绝对优势(最高达68%)。锥状斯氏藻的绝对优势表明大亚湾生态系统存在富营养化趋势,而澳头海域更为明显。大亚湾海域各站点均发现有毒亚历山大藻孢囊,最高值位于大鹏澳贝类养殖区6cm沉积物中,为269 cysts/g D W_t,表层沉积物中高密度亚历山大藻孢囊为其赤潮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种源。因此,需加强监测和控制,以防止该海域水质进一步恶化以及有毒赤潮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55
【图文】:

种属,大鹏澳,核电站,站点


图15大鹏澳海域核电站站点(St.1)优势饱囊种属百分比含量的垂直变化Fig.15VerticalvariationsinrelativeftequeneiesofdominantsPeeiesandgeneraofeystsatSt.1inDaPengAoarea

大鹏澳,养殖区,种属,海域


超过50%以上,最高达68%;在大鹏澳海域的大部分样品中其所占比例一般也超过20%以上。但不同站位饱囊组成的垂直变化趋势仍然各具特色。在大鹏澳的近岸海域(St.1和St.3,图巧、图17),较深层次沉积物中优势抱囊类群组成基本相近,原多甲藻抱囊占据优势,而锥状斯氏藻和膝沟藻属的抱囊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14cm以上层次沉积物中,位于核电站的St.1原多甲藻属的抱囊含量下降,而膝沟藻属抱囊含量上升,位于渔排的St.3虽然膝沟藻属的饱囊含量也有所增加,但原多甲藻和锥状斯氏藻仍占有相当比例。对于位于贝区的St.2,深层沉积物中优势抱囊整体来说以膝沟藻属为主,偶尔出现原多甲藻属的高值点,在30cm以上沉积物中锥状斯氏藻抱囊含量增加;此外该站位抱囊组成另一明显特征是上表层沉积物中有毒的亚历山大藻抱囊百分比含量的急剧上升(图16)。在位于澳头渔排的St.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А.И.Бурдэ;王显棣;;海洋沉积矿床的形成条件[J];海洋石油;1983年05期

2 惠从善;催化剂失活——第三讲 催化剂的堵塞失活[J];石化技术与应用;1988年02期

3 马德毅,王菊英,闫启仑,刘光远,陈素梅;酸溶硫化物(AVS)对沉积物-孔隙水系统中二价有毒金属化学活动性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5期

4 徐锋,胡伟;地面大型油罐的机械清洗[J];清洗世界;2004年08期

5 佘海燕;河湖沉积物对重金属吸附-解吸的研究概况[J];化学工程师;2005年07期

6 葛晓光;吴潇;钱凯;;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与聚类法在矿区沉积物分类中实用性对比[J];煤炭学报;2006年02期

7 况敬静;饶德田;;颖河和涡河沉积物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以及对淮河干流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8期

8 宋炜;袁丽娜;肖琳;詹忠;杨柳燕;蒋丽娟;;太湖沉积物中解磷细菌分布及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关系[J];环境科学;2007年10期

9 张雪峰;冯贵颖;呼世斌;吴焕利;梁博;;皂河沉积物对苯酚的吸附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10 刘祖涛;顾金佳;滕丽华;杨季芳;;象山港沉积物对重金属Fe和Mn的吸附特征[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传红;汪敬忠;杨劭;;近200年来泸沽湖沉积物藻类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刘峰;秦樊鑫;胡继伟;黄先飞;蒋翠红;李存雄;;红枫湖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化物及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徐琛;杨长明;;巢湖市城市内河沉积物中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王文涛;花修艺;董德明;赵蕴珠;梁大鹏;;松花江吉林省江段部分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刘健;张硕;;不同底质含水率下人工鱼礁礁体最大静摩擦系数的试验研究[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岑况;ThomasNeumann;StefanNorra;DorisStüben;;北京市街道沉积物的化学成分特征及重金属来源研究[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赵胜男;李畅游;史小红;李卫平;孙标;;乌梁素海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侯立军;刘敏;许世远;;长江口潮滩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姜作喜;;浅谈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马红波;宋金明;;渤海南部海域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卫国 晨钟;攀钢高炉破损及沉积物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2 苏万明;我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获突破[N];韶关日报;2005年

3 卫国 晨钟;攀钢高炉破损及沉积物研究有成效[N];中国冶金报;2003年

4 苏万明;我国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获突破[N];大众科技报;2005年

5 王璐;脚趾缝结晶当心患痛风[N];保健时报;2007年

6 记者 班玮;美科学家推断火星现在就可能存在液态水[N];科技日报;2006年

7 班玮;美科学家:火星现在可能就有液态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本报记者 徐 风;车用汽油清净剂推广的瓶颈[N];中国质量报;2005年

9 王秋蓉;要重建珊瑚礁家园[N];中国海洋报;2006年

10 王兆国 赵艳霞;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分析研究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梦霞;鄱阳湖沉积物—水界面痕量砷、锑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2 薛红喜;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吸附机制及污染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3 谢贻发;沉水植物与富营养湖泊水体、沉积物营养盐的相互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娄保锋;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效应及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4年

5 陈华林;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不可逆吸附行为[D];浙江大学;2003年

6 李军;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朱广伟;运河(杭州段)沉积物污染特征、释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8 乔永民;粤东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吕晓霞;黄海沉积物中氮的粒度结构及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10 杨坤;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调控机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曦雯;胶州湾中生物硅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

2 蒯文玲;淮河(安徽段)行蓄洪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白薇扬;阿哈水库中不同形态汞迁移转化规律的初步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刘伟;上海市郊小城镇河流沉积物营养盐与重金属污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沛生;太湖消浪工程对沉积物再悬浮的抑制效应及其对水体营养结构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6 朱英;东平湖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存在形态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应珊婷;重金属与表面活性剂共存对沉积物吸附有机物的复合效应[D];浙江大学;2006年

8 孙岩;第四纪泥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其健;生物活动和水动力作用导致黄河口沉积物非均匀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徐玉慧;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生物可利用性的季节性变化[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2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42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4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