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海湾潮汐通道动力地貌及其发育演变
发布时间:2020-07-09 09:15
【摘要】:本文主要以胶州湾为例对我国基岩海湾潮汐通道动力地貌和发育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基岩海湾的地貌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类,从潮汐通道的形成机理—湾口射流和海湾潮汐、潮流运动规律出发,推导得出湾口射流系数R_(bjet)作为海湾潮汐通道的判别依据,并在各湾加以应用、验证。统计结果表明,在我国沿岸R_(bjet)大于45的基岩海湾湾内发育滩—槽型或滩—槽—脊型地貌模式,为海湾潮汐通道,R_(bjet)小于45的发育潮滩型地貌模式。 选取胶州湾为个例对典型基岩海湾潮汐通道的动力地貌和发育演变进行深入研究。与以往单纯从海湾角度湾内、湾外分别进行的研究不同,本论文从潮汐汉道角度出发,将由湾口射流连接在一起的湾内纳潮水域和湾外落潮流三角洲合为一体对胶州湾进行系统研究。论文收集了胶州湾内、外包括钻孔、浅地层、多波束、水深、海底沉积物(主要是沉积物类型、粒度和重矿物)、海流悬沙等前人所用资料,并依托其他横纵向课题获取了大量的新资料,主要根据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从中选取代表性资料,不仅分析了湾内、湾外潮汐汊道地貌单元的发育演变情况,更注重海湾内、外的一体化研究与相互关系。主要包括: Ⅰ.根据海底水深地形、沉积物分布和海流特征(1)建立包括湾内涨潮流三角洲、湾口(潮汐通道口)和湾外落潮流三角洲在内的胶州湾潮汐通道完整的地貌模式;(2)对胶州湾潮汐通道内的两种海底底形—横向沙波底形和纵向潮流沙脊底形的几何特征和发育条件进行探讨; Ⅱ.根据粒度参数和重矿物端元组分含量以及水体悬沙含量,探讨了胶州湾潮汐通道底沙和悬沙的整体运移趋势和方向,通过1935年、1962-1966年、1992年海图代表剖面水深对比,得出胶州湾潮汐通道各部分近代冲淤演变情况; Ⅲ.采用钻孔和浅地层资料对胶州湾潮汐通道形成发育机制和时段进行探讨。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胶州湾发育典型的潮汐汊道地貌体系,地貌结构总体呈双向不对称发育,海底地貌与水动力并非完全吻合,具有继承性,特别是湾外落潮流三角洲和湾内潮流脊。经钻孔和浅地层揭示胶州湾潮汐潮汐地貌体形成始于9,000~5,700 a B.P.海水入侵之时,由初入海湾的强大潮流冲刷而成。目前胶州湾物质来源缺乏,湾内、外沉积物有所交换,海底沉积物和水体悬沙分布受潮流作用影响较大,净运移趋势均指向湾内。水深剖面对比分析表明胶州湾近代海底冲淤变化主要发生在潮流水道及其附近的浅滩沙脊,湾内总体呈现淤积,湾外则为侵蚀,这与沉积物和悬沙运移趋势相一致,更与胶州湾总体涨潮流优势较强的趋势相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37.2
【图文】:
3胶州湾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小)等值线图F19.3一2.3Themediumdiameter(中)isogramofthesedimentinJiaozhouBav(资料来源同图3一2.2).24胶州湾潮汐通道的地貌体系.24.1潮汐汉道的典型地貌结构潮汐汉道最基本的地貌单元即海湾口门的冲刷深槽及其外侧的落潮流三角洲和内侧的涨潮流三角洲.口门深槽主要由落潮流冲刷而成,是汉道区水深最大处,有的还有一次要的深槽,便是涨潮流水道。
胶州湾口海底涨落潮流速都比较大,海底沙波在涨、落潮作用下都可形成,在最强的水流作用下,沙波形成,并保持一定的形态,流速减小后对其改造作用有限,海底沙波得以保持至下一次的强流作用。而沙波指示的流速、流向(表3一.22、图3一2.9a、3一gb)表明胶州湾口涨、落潮优势流流路的分布较为复杂,在同一潮汐通道口断面,涨、落潮优势流可以发生几次变化。从沙波
上述资料表明,胶州湾潮流沙脊附近涨、落潮流都有可能占优势,但优势均不明显。且从实测资料来看,潮流沙脊区涨、落潮流速均比较小,对沙脊作用有限。根据Sternberg等(1985)提出的图解法(图3一2.11),确定潮流沙脊顶部粘性沉积物的起动流速为30cm/s,由此可以发现在湾内潮流沙脊水域的海底沉积物起动悬浮时段较短,在沧口沙脊附近甚至很难起动(表3一2.5),因此认为现代水流作用对潮流沙脊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其上海底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这与前面地貌模式中得到的结论一致。而在落潮流水域,根据Miller(1977)对海底沉积物起动流速的计算公式:Ucr二160.odo月sd>0.Zem其中,Ucr起动流速
本文编号:2747261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37.2
【图文】:
3胶州湾海底沉积物中值粒径(小)等值线图F19.3一2.3Themediumdiameter(中)isogramofthesedimentinJiaozhouBav(资料来源同图3一2.2).24胶州湾潮汐通道的地貌体系.24.1潮汐汉道的典型地貌结构潮汐汉道最基本的地貌单元即海湾口门的冲刷深槽及其外侧的落潮流三角洲和内侧的涨潮流三角洲.口门深槽主要由落潮流冲刷而成,是汉道区水深最大处,有的还有一次要的深槽,便是涨潮流水道。
胶州湾口海底涨落潮流速都比较大,海底沙波在涨、落潮作用下都可形成,在最强的水流作用下,沙波形成,并保持一定的形态,流速减小后对其改造作用有限,海底沙波得以保持至下一次的强流作用。而沙波指示的流速、流向(表3一.22、图3一2.9a、3一gb)表明胶州湾口涨、落潮优势流流路的分布较为复杂,在同一潮汐通道口断面,涨、落潮优势流可以发生几次变化。从沙波
上述资料表明,胶州湾潮流沙脊附近涨、落潮流都有可能占优势,但优势均不明显。且从实测资料来看,潮流沙脊区涨、落潮流速均比较小,对沙脊作用有限。根据Sternberg等(1985)提出的图解法(图3一2.11),确定潮流沙脊顶部粘性沉积物的起动流速为30cm/s,由此可以发现在湾内潮流沙脊水域的海底沉积物起动悬浮时段较短,在沧口沙脊附近甚至很难起动(表3一2.5),因此认为现代水流作用对潮流沙脊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其上海底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这与前面地貌模式中得到的结论一致。而在落潮流水域,根据Miller(1977)对海底沉积物起动流速的计算公式:Ucr二160.odo月sd>0.Zem其中,Ucr起动流速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雷宁;胡小颖;周兴华;;胶州湾围填海的演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经昊;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7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4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