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浅海水下地形探测
发布时间:2020-07-10 05:36
【摘要】:本文对浅海水下地形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遥感中的模拟仿真计算和探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浅海水下地形的多波段多极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四章,每章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了SAR的发展、海面微波散射技术的发展、SAR浅海水下地形探测的研究进展和多波段多极化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的发展,还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是对SAR工作原理和海面微波散射的概述。 第三章首先对星载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机理进行了描述,针对其各个成像过程详细论述了数学物理模型。根据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的数学模型,对各公式进行了分析和选择,对准一维浅海水下地形SAR遥感的不同雷达参数(P、L、C和X波段,HH、VV极化及不同入射角)、不同海况参数(风速风向和流速流向等)和不同地形条件(水深、坡度和方向等)进行了模拟仿真。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不仅依赖于雷达参数,成像时的各海况参数和水下地形本身的参数对成像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章通过不同时相的基隆岛西南水下地形SAR图像分析了SAR浅海水下地形的图像特征,并对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的定量探测模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探测模型对苏北浅滩小阴沙海域的浅海水下地形和基隆岛西南浅海水下地形进行了反演计算,并对计算的结果与海图水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AR具有准确探测浅海水下地形的能力。 第五章利用实例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外伞顶洲水下沙洲的水深分布,并对曾文溪口大坡度水下地形和暗礁型的浅海水下地形进行了图像特征分析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SAR具有探测多种浅海水下地形的能力,定性分析方法在信息提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利用SIR-C/X-SAR数据和模拟仿真技术研究多波段、多极化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机理,分析了浅海水下地形的多波段多极化SAR图像特征,并对多波段多极化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的极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14.7
【图文】:
91997年5月10日6时成像的蓬莱海区RadarsatSAR图像
发射和接收的雷达波极化方式为VV。雷达波束入射角00=23“。.3.62不同流速条件下的模拟仿真图3.巧为d=7m,气=10m的浅海水下地形P、L、C和X波段的雷达后向散射截面随潮流流速(v0=0.1,.03,.05,.07,.09,1.1,1.3和1.5而)s的变化曲线。计算时
基隆岛位于台湾东北部,其与基隆市和平岛中间有一条长长的水上走廊,其中有一片隆起的海域,水深最浅处约2米。在海况条件和雷达参数条件吻合的情况下,这片浅海水下地形能够在SAR图像成像。图4.1一4.or显示了该海域水下地形在不同时间的ERS一2SAR图像,时间跨度自19%年至2000年,由于该海域底质为石质,故水下地形未产生大的改变。从这些图像可以看到,浅海水下地形在不同时间的成像是不一致的,有的与水下地形形态十分相似,如图4.5与图4.9;有的仅有部分成像,如图4.4、4.7、4.8和4.10;而有的基本未成像,如图4.3和4.6。在这些图像中,还有海面波浪和其他海面信息影响了浅海水下地形的成像(图4.1、.42和4.10)。这些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SAR成像时的海况条件(风、浪和流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编号:2748516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14.7
【图文】:
91997年5月10日6时成像的蓬莱海区RadarsatSAR图像
发射和接收的雷达波极化方式为VV。雷达波束入射角00=23“。.3.62不同流速条件下的模拟仿真图3.巧为d=7m,气=10m的浅海水下地形P、L、C和X波段的雷达后向散射截面随潮流流速(v0=0.1,.03,.05,.07,.09,1.1,1.3和1.5而)s的变化曲线。计算时
基隆岛位于台湾东北部,其与基隆市和平岛中间有一条长长的水上走廊,其中有一片隆起的海域,水深最浅处约2米。在海况条件和雷达参数条件吻合的情况下,这片浅海水下地形能够在SAR图像成像。图4.1一4.or显示了该海域水下地形在不同时间的ERS一2SAR图像,时间跨度自19%年至2000年,由于该海域底质为石质,故水下地形未产生大的改变。从这些图像可以看到,浅海水下地形在不同时间的成像是不一致的,有的与水下地形形态十分相似,如图4.5与图4.9;有的仅有部分成像,如图4.4、4.7、4.8和4.10;而有的基本未成像,如图4.3和4.6。在这些图像中,还有海面波浪和其他海面信息影响了浅海水下地形的成像(图4.1、.42和4.10)。这些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SAR成像时的海况条件(风、浪和流等因素)的影响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范开国;黄韦艮;贺明霞;傅斌;;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探测技术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2期
2 李泽军;王小青;于祥祯;刘磊;;SAR图像反演浅海地形的一种改进方法[J];电子测量技术;2012年04期
3 于祥祯;种劲松;洪文;;顺轨干涉SAR浅海地形成像建模及其最优雷达观测参数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10期
4 范开国;黄韦艮;贺明霞;傅斌;;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研究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4期
5 范开国;黄韦艮;贺明霞;傅斌;甘锡林;;风速风向对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影响的仿真研究[J];遥感学报;2008年05期
6 于祥祯;种劲松;洪文;李泽军;;速度聚束调制对顺轨干涉SAR浅海地形成像的影响研究[J];宇航学报;2012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尹奎英;SAR图像处理及地面目标识别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范开国;基于海面微波成像仿真M4S软件的SAR浅海地形遥感探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胡利平;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目标识别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聂巧姝;浅海水下半椭圆地形的SAR遥感仿真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2 毕晓蕾;基于极化信息的浅海水下地形SAR探测模型[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8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485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