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4 05:55
【摘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凹陷多、沉积厚度大、凸起发育,从烃源岩、油气储盖组合、圈闭及油气运聚成藏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是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北部深水区潜在富生烃凹陷评价”中的课题三“南海北部深水区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2011ZX05025-002-03),以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探井LS22-1-1和LS33-1-1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井岩芯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地震与古生物地层标定、测井及沉积相分析等,探讨了琼东南深水盆地渐新世以来的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旨在为恢复南海北部深水区古气候和古环境、进一步寻找油气勘探目标地层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LS22-1-1钻井梅山组(13.4Ma-11.6Ma)及莺歌海组(5.5Ma-4.2Ma)沉积物粒度组成变化不大,沉积环境相对稳定。黄流组(8.2Ma-5.5Ma)发育中央峡谷,粒度组成变化剧烈,反映了滑塌、重力流(浊流及块体流)等多种沉积方式的共同作用。LS33-1-1钻井从崖城组至乐东组地层沉积物粒度总体上由粗变细,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由强变弱、水深不断加深、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的过程。 (2)钻井岩芯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在距今31.5Ma、28.4Ma、25.5Ma、23Ma、16Ma、8.2Ma、5.5Ma、2.7Ma发生明显突变,反映了构造运动对沉积环境及物源变化的控制。在崖三段底部4207m左右对应的地质历史时期,琼东南盆地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构造运动,造成了沉积物源由以基性火山碎屑为主转变为以陆源碎屑为主。在渐新世-中新世界线(23Ma)附近发生的白云运动也影响到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 (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LS33-1-1钻井自渐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多变,物源存在多源性,物源区不断扩大,显示原地-近源-远源的演变特征。在崖三段沉积早期,物源主要为当地或附近的基性玄武质火山碎屑,可能来自南海扩张引起的岩浆喷发活动;自崖三段沉积晚期以来,物源以陆源和海洋自生沉积为主,早期物源主要来自南部隆起及神狐隆起,之后物源区不断扩大且向中国大陆扩张。 (4)LS22-1-1钻井岩芯沉积物具有半深海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物源主要是来自中国大陆的风化及剥蚀产物。梅山组沉积环境及物源较为稳定,为半深海环境,物源供给相对不足,深水中的局部高凸起生物礁比较发育;黄流组发育中央峡谷,沉积环境多变,物源复杂;莺歌海组构造与沉积环境趋于稳定,沉积速率高;梅山组的生物礁或碳酸盐岩与黄流组中央峡谷发育的砂体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上覆莺歌海组巨厚泥岩作盖层,形成了良好的油气储盖组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6
【图文】:

地质构造,地理位置,输沙量,湄公河


2。盆地总体呈NE向延伸,西部近EW向,是一个在前古近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陆缘拉张型含油气盆地(图1-1)。图 1-1 琼东南盆地地理位置及地质构造(李亚敏等,2011)南海周边陆地发育众多河流,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为沉积盆地提供物源,并对海底地貌产生重要的影响。湄公河、红河、珠江是注入南海北部的3条输沙量最大的河流,其中湄公河输沙量最大,年平均输沙量约为160×106t(Millian J D,1983);其次是红河,年均输沙量约130×106t(Millian J D,1983);珠江的年均输沙量约83×106t(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

单元划分,裂谷带,坳陷带,盆地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主,NW、NNW 向断层系列使琼东南盆地的构造格局更加复杂化。整个盆地的断裂空间展布具有一定规律性,自西向东表现为由以近 EW 向为主转变为以 NE 向为主,形成了该盆地在古近纪“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主体构造格局(姜涛,2007;雷超等,2011)。所谓“南北分带”是以 2 号断裂带为界,将琼东南盆地划分为两个主要坳陷带,即该断裂以北的北部坳陷带以及该断裂以南的中央坳陷带。“东西分块”是以盆地中部 NW 走向断裂发育区(陵水区)为界,将琼东南盆地划分为东、西两个不同构造走向的裂谷带。陵水区以东的裂谷带主要为 NE 走向,以西的裂谷带主要构造呈 EW 走向(图 1-2)。

油气成藏模式,深水区


12盖组合由中-上中新统滨浅海相陆架砂岩、深水低位扇、浊积水道砂体与浅海-半深海相泥岩组成(朱伟林,2010)。如图1-3所示,有利储集层包括湖相扇三角洲、浊积砂、冲积扇,海陆过渡相扇三角洲砂、滨岸砂、三角洲砂以及海相碳酸盐岩或生物礁。图 1-3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模式图(雷超等,2011)裂谷期凹陷边缘大量发育的断层、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砂岩,热沉降期广泛发育的滨浅海相砂岩,为油气向构造脊及边缘凸起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深水区断层活动结束早,圈闭形成后晚期也没有断裂和构造运动破坏,圈闭保存条件良好;凸起区构造圈闭成群成带分布,具长期继承性发育特征,且各层圈闭叠合较好。丰富的烃源、高效的输导条件、大量的构造圈闭及生储盖有利的配置关系表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云韬;罗顺社;雷传玲;陈小军;;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二段物源及古水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3期

2 邵磊,李文厚,袁明生;吐鲁番—哈密盆地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3 谢周清,孙立广,刘晓东,赵俊琳;近2000年来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湖沉积物中稀土元素1/δEu特征与气候演变[J];沉积学报;2002年02期

4 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5 唐松,邵磊,赵泉鸿;南海渐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的演变特征及意义[J];沉积学报;2004年02期

6 李双应,李任伟,王道轩,刘因,孟庆任,岳书仓,金福全;大别山北缘凤凰台组砾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构造环境[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7 张沛;郑建平;张瑞生;余淳梅;;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奥陶系——侏罗系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8 张功成;刘震;米立军;沈怀磊;郭瑞;;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沉积演化[J];沉积学报;2009年04期

9 石永红;李忠;卜香萍;许承武;;博兴洼陷新生代砂岩碎屑石榴石的物源示踪及对鲁西隆起的指示[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10 李冬;王英民;王永凤;徐强;王杰平;;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天然堤—溢岸沉积[J];沉积学报;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2754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54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3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