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洋弧菌S-9801次级代谢产物抑藻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2:46
【摘要】: 有害藻华己经成为当今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不仅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制约沿海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利用微生物方法治理赤潮不仅可以有效的抑制藻类的生长,而且还能降解藻类产生的毒素,保持海洋环境的生态平衡。本文拟通过对胶州湾典型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海洋弧菌S-9801来研究该菌是否对棕囊藻、赤潮异湾藻、角毛藻等其它藻种有广谱抑制性,并分析对以上藻种起主要抑制作用的化合物结构,以及该化合物作用的浓度和机理。同时,分析了海洋弧菌S-9801次级代谢产物对大型绿藻藻华生物-浒苔抑制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以塔玛亚历山大藻为基础研究藻种,对前期实验显示抑菌、杀虫和抗肿瘤活性的7个菌株进行抑藻活性研究,通过实验筛选出抑藻活性较强的细菌:弧菌S-9801。 (2)在此基础上,又选取了9种藻种:棕囊藻、赤潮异湾藻、角毛藻、海链藻、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锥状斯氏藻和卡氏前沟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发现弧菌S-9801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抑藻活性,而且对硅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甲藻。 (3)对细菌S-9801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等方法确认了对以上藻种起抑制作用的化合物为灵菌红素,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该菌代谢产灵菌红素的条件,结果表明采用蛋白胨和酵母粉培养基,在NaCl浓度为2%,pH为5,30℃的条件下培养48 h,灵菌红素的产量达到30 mg/L。 (4)通过实验,得到灵菌红素对棕囊藻、赤潮异湾藻、角毛藻、海链藻、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和锥状斯氏藻的半抑制浓度IR50,依次为0.15μg/mL、0.15μg/mL、0.15μg/mL、0.5μg/mL、2μg/mL、4μg/mL、6μg/mL和8μg/mL。结合赤潮藻细胞显微结构、超微结构的观察及生理生化研究,分析灵菌红素对微藻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灵菌红素抑藻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藻细胞膜系统造成伤害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 (5)利用海洋弧菌S-9801次级代谢产物对浒苔进行抑制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次级代谢产物能显著抑制浒苔生长,浒苔生长缓慢时发现浒苔藻体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比空白组有所减少。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55
【图文】:

序列,系统发育树状图,红酵母菌,系统进化分析


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菌株MIX-62与Bacillus vallismortis ,Bacilluslicheniformis,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均有较高的同源性。菌株BBY9-4的ITS rDNA基因序列与已知进化关系最近的红酵母菌同源性均在98%以上,可认为属于红酵母菌属(Rhodotorula)。运用MEGA 3.1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将7株细菌16S rDNA序列与NCBI比对后相似性高的20个序列做系统进化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如图2-11所示。同样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将菌种BBY9-4的ITS rDNA序列与NCBI比对后相似性高的11个序列做系统进化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如图2-12。

序列,系统发育树状图,序列,菌株


列与NCBI比对后相似性高的20个序列做系统进化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如图2-11所示。同样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将菌种BBY9-4的ITS rDNA序列与NCBI比对后相似性高的11个序列做系统进化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如图2-12。图 2-11 7 株细菌的 16S rDNA 序列系统发育树状图Fig 2-11 Phylogenetic tree derived from the 16S rDNA sequence of seven bacteria

氢谱,灵菌红素,不饱和,确定化


1H NMR谱显示出有2个活泼H,6个连接在不饱和碳上的质子(如图3-3)。13C NMR谱显示有20个碳,其中1个OCH3,6个饱和碳,13个不饱和碳(如图3-4),结合文献[103]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A的结构为灵菌红素(prodigiosin),结构如图3-1所示。N NNHHOMe235479121516201814图 3-1 灵菌红素的结构Fig 3-1 The structure of prodigiosin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傅奇;灵菌红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D];南昌大学;2011年

2 刘琦;粘质沙雷氏杆菌产灵菌红素调控因子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4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54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