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自由液面和端部效应作用下的钝体绕流的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0-07-14 16:51
【摘要】: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立管、平台桩腿和大桥桥墩等简化成的单圆柱已经成为现在海洋工程结构中最常见的基本单元之一,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单相无限长圆柱绕流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在较低雷诺数条件下,有限长绕流、带有自由液面的绕流以及自由液面和端部效应相互作用下绕流的研究相对较少,此时流场的复杂性也对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因此,采用合适的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上述三种情况下的绕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本文在经典圆柱绕流的基础上,首先对单相无限长绕流进行了验证计算,然后对雷诺数Re=200、500及1000条件下的有限长绕流、带有自由液面的绕流以及自由液面和端部效应相互作用下的圆柱绕流进行数值模拟,此外还对雷诺数Re=5000、傅汝德数Fr=0.8时仅带有自由液面的圆柱绕流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对绕流升阻力系数、流场速度分布、涡脱落频率、液面高度变化、三维涡结构的脱落形态以及瞬态流场云图等水动力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端部效应和自由液面单独存在时都对尾流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由端极大地改变了圆柱的受力情况、流向时均速度在展向的分布同时抑制了漩涡的脱落;而自由液面仅对自由液面附近的流向时均速度的影响很大,并在自由液面附近产生了大量无规则的、小尺度涡,前驻点附近液面的最大高度、柱体前后液面差以及自由液面影响的最大水深与雷诺数尤其是傅汝德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由液面和端部效应相互作用下的流场融合两者单独作用下的特点,分析某一具体的流动特征时两者的作用又各有侧重,两者相互作用下自由液面对圆柱受力情况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端部效应对流向时均速度的影响更大,柱体后的涡管图结合了两者单独作用下的特征,端部效应对两者相互作用下柱体前驻点附近的最大液面高度影响不大,但会使柱体后液面下降的最低高度有所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随着雷诺数和傅汝德数的增加而增大,两者相互作用下的绕流现象被限制在自由液面和自由端面之间相对较小的区域之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75
【图文】:

示意图,计算域


3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几何模型和边界条件有限长圆柱绕流现象的研究是建立在无限长圆柱绕流的基础上的,目前对柱绕流的研究相对较少,雷诺数对无限长圆柱绕流而言是一个重要参数,多数内容是对比相同雷诺数条件下的长径比和傅汝德数等的影响,因此本数 Re=200、500 和 1000 的条件下的无限长圆柱绕流都进行了网格收敛性于本文研究的是处于无限大的水域中的结构物,应尽量减小边界条件的影长方体计算域,圆形计算域更加符合要求,而且后者在进行网格划分时高易于控制长宽比,网格具有更好的扭曲率和正交性。算域的示意图如图 3-1 所示,坐标原点设置为圆柱中心,设定圆柱的直径算域的直径为 20D,在满足展向高度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文两相流的展向高度为 6D。

示意图,计算域,示意图


(b) 计算域正视图图 3-1 计算域示意图入口设置为速度入口,均匀来流,出口采用自由出流,圆柱表面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圆柱刚性无滑移,上下边界采用对称边界条件。网格划分与结果验证本文分别采用三套加密程度不一的网格进行网格收敛性分析,确保每套网格在计算稳定之后圆柱体的近壁区域的 Y plus 值满足都小于或等于 1 的条件,时间步长取为 0.001,得到时均升阻力系数,并对升力系数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斯特劳哈尔数 St,全部计算结果如表 3-1、表 3-2 和表 3-3 所示,然后将雷诺数 Re=1000 和Re=200 的计算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或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如表3-4 和表 3-5 所示。表 3-1 不同网格数下的绕流计算结果 (Re=1000)

对比图,雷诺数,对比图,曲线图


为了对比有限长圆柱绕流与无限长圆柱绕流的流动特性,以探究有限长圆柱自由端面对流场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无限长圆柱绕流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除了时均阻力系数和斯特劳哈数随着雷诺数变化之外,雷诺数的影响在尾流场的瞬时特性和时均特性上也有显著体现。在流场的变化稳定之后,将流场的速度按时间取平均,取计算域下边界即圆柱底面所在平面为 Z=0D 位置。(a) Re=200 时流向时均速度分布图 (b) Re=500 时流向时均速度分布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春雷;乔世良;薛国桓;王玉来;;低电阻端环电磁调速电机端部效应分析及特性计算[J];中小型电机;1987年02期

2 张钟华 ,陆祖良;降低可动屏蔽型计算电容端部效应误差的一个新方法(英文)[J];计量学报;1982年04期

3 杨通;周理兵;;长初级双边直线感应电机纵向动态端部效应第一部分:气隙磁场[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4年04期

4 杨通;周理兵;;长初级双边直线感应电机纵向动态端部效应 第二部分:性能计算[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4年08期

5 刘华丽;朱大勇;钱七虎;李宏伟;;边坡三维端部效应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06期

6 李翔;辛荣亚;张启伟;;电磁无损检测中桥梁缆索的端部效应[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年09期

7 滕国杰;感应加热的端部效应分析[J];电炉;1984年01期

8 梁正召;吴宪锴;唐世斌;王文琦;;基于各向异性界面单元的岩石端部效应数值模拟[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8年03期

9 王换玉,张玉诚,才鸿年;身管受端部效应影响的主测试截面的选取原则[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年05期

10 王昊;张之敬;刘成颖;;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纵向端部效应补偿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韦铁平;杨晓翔;郭金泉;姚进辉;;柱式负荷传感器的端面载荷分布和尺寸效应对端部效应的影响[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2 王士民;朱合华;冯夏庭;;脆性岩石破坏数值模拟研究的两个问题[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王猛;费庆国;张培伟;;基于单胞模型复合材料动力荷载下弹性参数预测[A];第十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4 谢宝昌;王建辉;俞希递;;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电磁力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尤明庆;苏承东;;大理岩试样的长度对三轴压缩试验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韦铁平;测力叠加系统的端部效应和旋转效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5年

2 马明娜;初级绕组分段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端部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杨通;高速大推力直线感应电机的电磁理论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薛雁;压电—压磁夹层结构的圣维南端部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5 王灿飞;永磁开关磁链直线电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建明;自由液面和端部效应作用下的钝体绕流的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葛健;同心笼次级直线双馈电机端部效应及运行特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张宇磊;液态金属磁流体发电性能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4 李天梦;永磁球形电机转子磁场端部效应分析[D];天津大学;2018年

5 方建国;柔性卷板成形中起皱和端部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奇;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螺纹漏磁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吕凌;大功率直线感应电动机的电磁计算及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黄波;直线感应电机的电磁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刘班;段间移相六相永磁直线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欢;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鲁棒跟踪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55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55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c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