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大连新港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12:42
【摘要】:如今溢油事故已经成为全球普遍面临的危机,多发生于装油、港内加油、船内驳油等环节。全球每年有大量的溢油事故发生,这些触目惊心的溢油事故都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害。尤其,海洋溢油事故会污染大面积海洋,随着潮汐、海浪的推动,不仅造成沿岸的经济损失,还会给海洋生物、生境等带来损害。目前,我国石油勘探及航运贸易发展迅速,这都增加了海洋溢油事故的发生风险。本文旨在建立一套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失评估体系,并实际运用于大连新港溢油事故,得出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的撰写不仅有实践意义,还有理论意义。 首先,从实践意义的角度来说。溢油是严重的海洋灾害,多发生于港口、船舶运输和海上石油开发过程中。虽然大多为突发性的,但是一旦发生不仅会给受灾沿岸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及公共安全带来直接的损害,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我国海岸线较长,有较多的港口和石油钻井平台,海上往来频繁,有较大海洋溢油污染事故的发生风险。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发生了举国震惊的特大输油管线爆炸事故,造成大量原油外泄,影响周边100平方千米的海域,其中10平方千米的海域受到了重度污染,重创了当地的养殖业、捕捞业、滨海旅游业等,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随着我国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深入,海洋溢油越来越频繁,对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害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为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恢复、防御和减轻海洋溢油事故损失提供依据;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后续保障能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其次,从理论意义的角度来说。生态保护一直是全球热门话题,我国政府也对其十分强调。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作为单独的篇章集中论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明显,生态环境研究是当前及今后的热门研究内容。国内目前专门针对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失评估的技术方法较少,往往只注重对渔业经济损失、清污费用和财产损失的评估。但是,溢油事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由于该损失的无形性,难以用市场价格来估算,使得这部分损失无法获得充分赔偿。本文通过总结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分析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几类计量评估方法,来构建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害货币化评估体系,这有助于完善溢油生态环境损害的货币化评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失的货币化评估体系,将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大部分,建立其子评估指标并提供货币化的评估模型及方法。在直接损失中,本文将其分为渔业经济损失(海洋捕捞业经济损失、天然渔业经济损失)、养殖业经济损失、滨海旅游业经济损失、清污费用。在间接损失中,本文将其分为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包括4种功能,14项服务)、海洋环境容量损失(包括海洋废弃物环境容量损失和海洋油类环境容量损失)、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补偿(渔业资源恢复和生境恢复)、评估费用。希望本文所建立的体系能够为溢油事故后续赔偿、提高溢油事故应急能力提供依据。 (2)此次溢油事故中,将近1500余吨原油流入海湾,大连湾、大窑湾、小窑湾、金石滩等多地受损,影响多项海洋产业。本文通过收集各项数据,将构建的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失评估体系实际运用于大连新港“7.16”溢油事故,得出如下结论:直接经济损失共4479504713.85元,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损失628184432.50元,沿海食品加工企业经济损失4650174.01元,海盐业经济损失170421500.00元,滨海旅游业经济损失3495009789.60元,清污费用181238817.74元。溢油事故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损失1125755179.33元,服务功能价值损失中供给功能占59.23%、调节功能占0.33%、文化功能占12.66%,海域环境容量损失占27.78%。希望本文能够带动溢油损失评估模型的开发、为事故的赔偿、风险管理、应急和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55
【图文】:

海上油气,钻井泥浆,生产水,钻屑


健康等产生重大危害,甚至会阻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可见海洋石油污染不容忽视,我们要重视看待石油污染。海洋石油污染一般可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如图 1-1 所示,在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海上船舶溢油、井喷、采油平台和海底管道溢油事故会一次性造成重大危害,这些都属于人为来源。其中,石油开采、海洋运输、陆源排污入海是最主要的污染源[1]。近年来,随着国际海运业迅速发展,海上油气开发强度日益扩大,以及沿海经济规模和化工产业的发展,日常排污及突发事故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呈现加重趋势。(1)正常排污量不断加大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和陆源入海排污是影响我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间,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年均达千万吨以上,石油类污染物总量不断上升,2010 年全国部分河流携带入海的石油类污染物量为 79371 吨,比 2009 年增加 54%[2]。 根据 2006-2010 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的统计数据,如图 1-2 所示,我国的海上油气平台的排污入海量不断呈上升趋势。

体内污染,残留水,近岸海域,贝类


6图 1-4 1997-2007 年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变化趋势Fig 1-4: Pollutants residue level in inshore shellfish during 1997-2007数据来源:《2010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1.1.2 海洋溢油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现状据1974 一19 8 4 年10 年间的不完全统计, 我国发生百吨以上的溢起, 约2.4 万t石油溢入海洋[7]。虽数量不大,但都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由于我国当时缺乏溢油防控和清除系统。例如:1973年11月26日,“大

石油,海洋,海洋环境,生物资源


在沉积物中的残余物[62]。石油进入海洋环境中的石油转化和归宿过程如图2-1[63]所示。图2-1 石油在海洋环境中的转化和归宿Fig 2-1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ate of oil in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石油溢入海洋中,不仅对海洋中生物资源产生危害,而且对生境也造成损害。海洋溢油的污染范围非常广,不管是北冰洋的白熊还是热带的动植物都难逃污染,黑流[64](混有石油污染物的海水),所到之处,一片荒芜。2.3.1 溢油对海洋生物的损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福安,殷佩海,耿晓辉;海上溢油事故等级的综合评定[J];交通环保;2000年06期

2 张秀芝;国标《溢油分散剂 技术条件》、《溢油分散剂 使用准则》简介[J];交通标准化;2001年06期

3 浦宝康;1999年国际溢油会议要文简介[J];交通环保;2001年01期

4 浦宝康;2001年国际溢油会议论文简介[J];交通环保;2002年04期

5 李明 ,郝光亮;我国北方海区海上船舶溢油防治示范工程建成[J];海洋信息;2002年02期

6 王鹏,李志军;冰区溢油行为的初步数值模拟[J];冰川冻土;2003年S2期

7 施欣;;船舶溢油事故污染的行政治理[J];中国航海;2006年02期

8 竺振宇;张红玉;;浅议船舶溢油事故的防范与应对措施[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6年06期

9 薛聚彦;;海面溢油处理技术的分析与选择[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6年04期

10 庄学强;陈坚;孙倩;;海面溢油数值模拟及其可视化实现技术[J];中国航海;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玲;乔冰;李岱青;;溢油敏感资源保护方案综合研究[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德洪;;对溢油事故的取证[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飞鹏;尹秋晓;张海平;陈玲;;感潮河流溢油事故的数值模拟研究-以黄浦江为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4 孙维维;刘敏燕;孙安森;俞沅;;溢油源快速鉴别体系研究[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春玲;乔冰;;溢油敏感资源预警系统初探[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永宁;白春江;;大连海域船舶溢油遥感监测分析[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7 曾俊备;;浅谈广西沿海溢油风险源及防治对策[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安伟;李广茹;赵宇鹏;牛志刚;邱照宇;;海上石油设施溢油风险评估及防范对策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9 李品芳;殷佩海;;港口船舶溢油风险评价[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机电分册)[C];1999年

10 马喜臣;;北方海区船舶溢油防治示范工程概l良胺⒄股柘隱A];海峡两岸“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暨集装箱运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生凤 张兆康 朱有庆;解读全球溢油响应网络的分级响应安排[N];中国海洋报;2006年

2 ;中国应加快建设溢油鉴定体系[N];中国海洋报;2008年

3 记者 范京蓉 通讯员 肖志峰 杜健;新监测系统10秒内发现海面溢油[N];深圳特区报;2009年

4 记者 孟庆丰 特约记者 董竞敏;跟踪浮标让溢油“有迹可循”[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记者 张帆 通讯员 林燕 陈鸥鸥;防溢油,未雨先绸缪[N];浙江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一玲;开展海洋勘探开发溢油风险排查与整改[N];中国海洋报;2011年

7 记者 徐沛宇;渤海蓬莱19—3油田或再溢油 漏油真正原因仍未找到[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记者 徐沛宇;每天回收1升油膜 渤海溢油仍未完全停止[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冬梅;溢油事故:“鸵鸟”变“公鸡”[N];工人日报;2011年

10 记者 王硕;渤海溢油已污染840平方公里海域[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肖景坤;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2 尹奇志;内河水面溢油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进;海上固定雷达组网式溢油监测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4 吴兆春;潮汐河道溢油扩展漂移的数值模拟[D];上海大学;2010年

5 刘朋;SAR海面溢油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石立坚;SAR及MODIS数据海面溢油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王春艳;浓度参量荧光光谱油种鉴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汪守东;基于Lagrange追踪的海上溢油预报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彭丹;生物改性木质纤维素材料制备溢油吸附剂的特性和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亮;营口港船舶溢油风险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王江;海域船舶溢油风险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吴文锋;葫芦岛港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杨毅;海底管道溢油输移扩散预测及其在北部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陈锋;海湾溢油损害的货币化评估[D];厦门大学;2009年

6 陈书雪;港口溢油事故风险评估及防范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邵明芹;基于多层次灰色模型的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张舒;海上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实用计算方法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耿晓辉;溢油事故威胁程度评价及应急反应决策[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10 闫殿武;卫星影像溢油信息提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68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68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a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