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港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55
【图文】:
健康等产生重大危害,甚至会阻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可见海洋石油污染不容忽视,我们要重视看待石油污染。海洋石油污染一般可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如图 1-1 所示,在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海上船舶溢油、井喷、采油平台和海底管道溢油事故会一次性造成重大危害,这些都属于人为来源。其中,石油开采、海洋运输、陆源排污入海是最主要的污染源[1]。近年来,随着国际海运业迅速发展,海上油气开发强度日益扩大,以及沿海经济规模和化工产业的发展,日常排污及突发事故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呈现加重趋势。(1)正常排污量不断加大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和陆源入海排污是影响我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间,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年均达千万吨以上,石油类污染物总量不断上升,2010 年全国部分河流携带入海的石油类污染物量为 79371 吨,比 2009 年增加 54%[2]。 根据 2006-2010 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的统计数据,如图 1-2 所示,我国的海上油气平台的排污入海量不断呈上升趋势。
6图 1-4 1997-2007 年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变化趋势Fig 1-4: Pollutants residue level in inshore shellfish during 1997-2007数据来源:《2010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1.1.2 海洋溢油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现状据1974 一19 8 4 年10 年间的不完全统计, 我国发生百吨以上的溢起, 约2.4 万t石油溢入海洋[7]。虽数量不大,但都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由于我国当时缺乏溢油防控和清除系统。例如:1973年11月26日,“大
在沉积物中的残余物[62]。石油进入海洋环境中的石油转化和归宿过程如图2-1[63]所示。图2-1 石油在海洋环境中的转化和归宿Fig 2-1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ate of oil in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石油溢入海洋中,不仅对海洋中生物资源产生危害,而且对生境也造成损害。海洋溢油的污染范围非常广,不管是北冰洋的白熊还是热带的动植物都难逃污染,黑流[64](混有石油污染物的海水),所到之处,一片荒芜。2.3.1 溢油对海洋生物的损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福安,殷佩海,耿晓辉;海上溢油事故等级的综合评定[J];交通环保;2000年06期
2 张秀芝;国标《溢油分散剂 技术条件》、《溢油分散剂 使用准则》简介[J];交通标准化;2001年06期
3 浦宝康;1999年国际溢油会议要文简介[J];交通环保;2001年01期
4 浦宝康;2001年国际溢油会议论文简介[J];交通环保;2002年04期
5 李明 ,郝光亮;我国北方海区海上船舶溢油防治示范工程建成[J];海洋信息;2002年02期
6 王鹏,李志军;冰区溢油行为的初步数值模拟[J];冰川冻土;2003年S2期
7 施欣;;船舶溢油事故污染的行政治理[J];中国航海;2006年02期
8 竺振宇;张红玉;;浅议船舶溢油事故的防范与应对措施[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6年06期
9 薛聚彦;;海面溢油处理技术的分析与选择[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6年04期
10 庄学强;陈坚;孙倩;;海面溢油数值模拟及其可视化实现技术[J];中国航海;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玲;乔冰;李岱青;;溢油敏感资源保护方案综合研究[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德洪;;对溢油事故的取证[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李飞鹏;尹秋晓;张海平;陈玲;;感潮河流溢油事故的数值模拟研究-以黄浦江为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4 孙维维;刘敏燕;孙安森;俞沅;;溢油源快速鉴别体系研究[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春玲;乔冰;;溢油敏感资源预警系统初探[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永宁;白春江;;大连海域船舶溢油遥感监测分析[A];1995-2009航海技术论文选集(第2集)[C];2010年
7 曾俊备;;浅谈广西沿海溢油风险源及防治对策[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安伟;李广茹;赵宇鹏;牛志刚;邱照宇;;海上石油设施溢油风险评估及防范对策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9 李品芳;殷佩海;;港口船舶溢油风险评价[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机电分册)[C];1999年
10 马喜臣;;北方海区船舶溢油防治示范工程概l良胺⒄股柘隱A];海峡两岸“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暨集装箱运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生凤 张兆康 朱有庆;解读全球溢油响应网络的分级响应安排[N];中国海洋报;2006年
2 ;中国应加快建设溢油鉴定体系[N];中国海洋报;2008年
3 记者 范京蓉 通讯员 肖志峰 杜健;新监测系统10秒内发现海面溢油[N];深圳特区报;2009年
4 记者 孟庆丰 特约记者 董竞敏;跟踪浮标让溢油“有迹可循”[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记者 张帆 通讯员 林燕 陈鸥鸥;防溢油,未雨先绸缪[N];浙江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一玲;开展海洋勘探开发溢油风险排查与整改[N];中国海洋报;2011年
7 记者 徐沛宇;渤海蓬莱19—3油田或再溢油 漏油真正原因仍未找到[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记者 徐沛宇;每天回收1升油膜 渤海溢油仍未完全停止[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冬梅;溢油事故:“鸵鸟”变“公鸡”[N];工人日报;2011年
10 记者 王硕;渤海溢油已污染840平方公里海域[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肖景坤;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2 尹奇志;内河水面溢油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进;海上固定雷达组网式溢油监测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4 吴兆春;潮汐河道溢油扩展漂移的数值模拟[D];上海大学;2010年
5 刘朋;SAR海面溢油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石立坚;SAR及MODIS数据海面溢油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王春艳;浓度参量荧光光谱油种鉴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汪守东;基于Lagrange追踪的海上溢油预报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彭丹;生物改性木质纤维素材料制备溢油吸附剂的特性和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亮;营口港船舶溢油风险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王江;海域船舶溢油风险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吴文锋;葫芦岛港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杨毅;海底管道溢油输移扩散预测及其在北部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陈锋;海湾溢油损害的货币化评估[D];厦门大学;2009年
6 陈书雪;港口溢油事故风险评估及防范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邵明芹;基于多层次灰色模型的船舶溢油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张舒;海上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实用计算方法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耿晓辉;溢油事故威胁程度评价及应急反应决策[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10 闫殿武;卫星影像溢油信息提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68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6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