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深海内波弱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南海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18:27
【摘要】:海洋内波是发生在因温盐变化而密度分层海水中的一种波动。它对海洋声学、海洋工程、海洋军事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内波传播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从资料获取手段上来讲,研究内波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实测资料分析方法、实验室实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遥感图像分析方法。但是对于深海内波,实测和实验室实验资料都较难获得,故本文通过建立适宜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和遥感图像分析方法来研究深海内波。基于两层分层流体的基本方程推出了深海弱非线性内波的非线性薛定谔(Nonlinear Schrodinger,简称NLS)方程,数值模拟了南海深海区内波的传播,建立了内波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遥感探测模型,反演了南海北部深海内波的特征参量。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导出了描述深海内波传播的NLS方程。引入速度标量势,得出用速度标量势描述的深海两层流体的动力学方程组;在弱非线性条件下,从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组出发,采用多重尺度法推导出深海两层界面内波的NLS方程;分析了深海内波NLS方程的频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的关系,进而确立了NLS方程的孤子解形式。 其次,NLS方程在深海内波传播中的应用。引进空间啁啾的思想,研究了频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的作用。选择南海北部深海区为研究区域,并分析其环境参数;应用NLS方程数值模拟该海域的内波传播,结果表明该海区内波不断展宽,振幅减小,频散效应较强;并与内波MODIS影像做了对比,发现内波演变的趋势和遥感影像基本一致。 最后,基于NLS方程建立了深海内波SAR探测模型。利用导出的深海内波NLS方程,并结合SAR遥感成像机理,建立了深海内波SAR探测模型,得到了适合深海内波的参数反演方法。选取南海北部内波SAR影像,分别利用基于NLS方程的SAR探测模型和基于KdV方程的SAR探测模型,反演了内波的半宽度和振幅,并与一些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前者与实测资料较吻合;而后者与实测资料差别较大。由此说明,NLS模型较KdV模型对深海内波的描述更具优越性,验证了NLS模型的合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731.24
【图文】:

示意图,内波,全球,海域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实际需要,内波研究己向深海发展。图1一1全球海域内波存在区示意图1.2研究意义海洋内波具有十米、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振幅,与表面波相比,内波具有更大的能量和破坏力。同时,它又是海洋内部潮汐能耗散和海洋内部混合的重要力一式。大量的现场与遥感观测己经证实,海洋内波可以实现数一百公里的长距离传播而保持不变,从而造成巨大的质量与动量输运。内波在海洋中起着重要的动力学作用{2‘251。低温高密度海水在极地区域形成后下沉到海底并在底层散布开来,这层高密度水必然要与其上的密度较低的水缓慢地混合,内波是引起这种混合的

内波,SAR图像


围大、时间分辨率高、数据完全免费获取等,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利用MODIS等光学手段观测内波与SAR观测具有同等重要性。图l一2是内波SAR遥感图像,图1一3是内波MODIS遥感图像。氰氰 氰薰薰臀 臀 ;;;{{{】】 蘸蘸 蘸 蘸 蘸蘸蘸蘸蘸蘸蘸蘸蘸蘸蘸蘸蘸熟 熟 熟 熟熟熟摹摹纂纂攀攀磷 磷湘 湘湘~坎侣 侣 侣 侣 侣 侣 侣滋滋狡狡禁照娜限限成成经经魏魏器器拱徽 徽灌灌戮戮豁莽簿 簿银银誉誉毓毓象象撰 撰罐罐 罐 罐 :((({{{lll嘿 嘿蒸蒸 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蒸哆 哆哆淤那分嵌嵌 嵌翠帘盆盆〔翎盈盈纂纂 纂馨 馨攀攀氰 氰蘸 蘸氰 氰 氰氰氰 氰 氰 }}}}}蘸蘸 lllll罐罐翼薰 薰黝 黝黝黝蘸巍藻蘸黔 黔蒸 蒸 蒸蒸黝{耀蘸 蘸蘸蘸 蘸瓢瓢蘸蘸 蘸馨馨 馨蘸 蘸 蘸蘸蘸蘸蘸蘸蘸蘸蘸蘸蘸蘸男男夕改姗阶咨a满 满 满 满鬓彝;耀肇 肇馨馨蒸羹 羹翼翼薰 薰 薰熬熬雌貂灌戴 戴哪哪匆跳跳 跳摹摹嘿瓢黔 黔巍巍黝索才红续黔阴‘一一一一图1一2内波SAR图像图】一3内波MODIS图像大量的内波SAR图像为内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利用这些图像资料除了验证内波理论以外,还可以计算一些水动力学参数,获取海水的层化结构信息及内波参数信息、。Apel不 [1eonzalez(1953)!5,;/)\原理上提出了两种从sAR图像上反演内波振幅的方法

频散效应,非线性效应,振幅,内波


一谕凉谕厂茹不茹获碗了信一碳示五『赢。X/m图3一3氏=61m频散效应所致惆啾、非线性效应所致惆啾及总惆啾由此可知,总碉啾与内波传播海区的海况(分层、深度、密度差、地形等)及初始波的振幅有关。如果海区确定,其海况参数一定,总碉啾的大小只与初始振幅有关,由(3一15)式可计算出总惆啾为零时的振幅,这是保证内波稳定传播的条件。当初始振幅偏小时,频散作用强,当初始振幅偏大时,非线性作用强。上层水深取11Om,下层水深取2600m,半波长取 1400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启虎;;关注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水声学研究[J];科技导报;2011年21期

2 ;蛟龙探海[J];新长征(党建版);2011年08期

3 贺中;于风亮;王文胜;;揭秘“蛟龙”深潜的幕后故事[J];青岛画报;2011年09期

4 章轲;;“蛟龙”龙宫探宝的步伐[J];科学大观园;2011年17期

5 孟佳菲;陈芬;;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J];科学24小时;2011年09期

6 孙洁;;三文鱼——来自深海的法式亲吻[J];海洋世界;2011年07期

7 方陵生;;造访深海珊瑚[J];大自然探索;2011年07期

8 屠强;;主编手记[J];海洋世界;2011年08期

9 张健康;;日本政企联手赴深海找稀土[J];世界博览;2011年14期

10 徐纪伟;翁震平;司马灿;马伟锋;;海洋工作潜器与人类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晶;王龙;马瑞玲;;内波从深海到浅海传播的数值模拟[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宋海斌;拜阳;董崇志;宋洋;;南海东北部内波特征——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应用初探[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洪方文;姚志崇;高丽瑾;王小青;;水下运动体体效应内波理论分析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4 姚志崇;赵峰;洪方文;;连续分层流中源致内波的CFD模拟方法[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5 王英杰;阳宁;金星;;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守虎;吴立新;王慧文;Jim Lynch;;南中国海内波的特征分析[A];中国声学学会2003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3]论文集[C];2003年

7 王少强;陈守虎;吴立新;王慧文;;南中国海流数据分析及内波频谱特征[A];2004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程友良;郭飞;党岳;;椭圆余弦内波与多个墩柱的作用[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9 菅永军;张杰;孟俊敏;;内波对声传播影响个例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李站;陈金鹰;;深海快速通信技术分析与应用前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非;德国拟用无人潜艇探6000米深海[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任荃 周y=贝;上海,要不要走向深海[N];文汇报;2008年

3 刘钢;同济大学建成国内首个深海科普馆[N];中国海洋报;2008年

4 徐娜;深海之中的巨大虱子[N];中国海洋报;2009年

5 徐娜;“深海女王”和她的海洋王国[N];中国海洋报;2009年

6 灵龙;夏威夷深海发现存世最古老珊瑚[N];中国海洋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钱秀丽;我国深海勘察能力亟待提高[N];中国海洋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秋蓉;“我的事业与梦想系于深海”[N];中国海洋报;2010年

9 记者 任荃;上海科技视野走向深海[N];文汇报;2010年

10 记者 刘志良;国家深海基地力争年内开工 今年将重点完成3项工作[N];中国船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军;地转对海洋内波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吕海滨;南海东北部内波的X波段雷达监测方法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王隽;基于卫星遥感观测的南海内波发生源与传播路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张远凌;内波数值模拟若干特性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叶春生;海洋内波的特性和内波荷载[D];天津大学;2004年

6 申辉;海洋内波的遥感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戴德君;若干地形下内波传播及内潮生成问题的理论解[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魏岗;分层流体中运动潜体生成的内波以及内波的垂向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4年

9 秦华伟;海底表层样品低扰动取样原理及保真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兰华林;深海水声应答器定位导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诗艳;深海内波弱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南海应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马瑞玲;深海内波传播模型及其数值模拟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苗文举;内波对深水浮式平台总体性能的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徐鑫哲;内波生成机理及二维内波数值水槽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崔逸琼;内波作用下组合壳体结构性能分析[D];宁波大学;2009年

6 党岳;椭圆余弦内波特性及其和结构物的作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7 曹志荣;爱施德公司营销组织变革——深海模式[D];中南大学;2004年

8 刘全生;内波致声传播起伏与内孤立波特征探测[D];内蒙古大学;2004年

9 孙铭远;S-Spar平台水动力性能及内波水动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周喜武;分层流体中Rankine卵形体生成的内波[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71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71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a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