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水温差驱动的氨水再热—引射吸收动力循环理论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1 15:02
【摘要】:能源危机和低碳排放对能源利用提出了新要求。海洋热能具有热源储量大,热源品质稳定的独特优点,但冷热海水温差小于30℃,导致热能利用效率较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海水温差驱动的氨水再热 引射吸收动力循环,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热力学分析与试验研究。 海水温差驱动的氨水再热 引射吸收动力循环是一种基于上原循环的新型动力循环,使用氨水二元溶液作为循环工质。与上原循环相比,氨水再热 引射吸收动力循环增加了再热器与引射器,动力循环性能相应得到了提高。 本文主要对如下几个内容进行了研究: 首先,建立了氨水再热 引射吸收动力循环的物理模型。然后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出发建立了循环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分析讨论了循环压力、热源温度、放气范围、引射降压等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同时本文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了动力循环各装置的不可逆损失。另外,对膨胀机、引射器等关键装置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可行性。 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氨水再热 引射吸收动力循环热效率高于上原循环,引射降压对动力循环热效率的提高效果明显,系统的火用损失主要集中溶液换热器中,需要提高换热效果以减少换热器的不可逆损失。循环压力、热源温度、放气范围、引射降压等对循环性能会有较大影响。涡旋膨胀机工作流量可以满足试验台匹配的要求。提高膨胀机进出口压差,其输出功率也会相应提高。引射压降值能够达到提高循环效率所需量级,较高的引射压力能产生较大的压降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静野,孙厚钧,高军;引射器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应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刘猛;张娜;胡舜锋;;氨水工质功冷联供循环内中温中压能的回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3 杨瑞昌,鲁钟琪,施德强,米建华,李雪亮;引射器与带有引射器的回路流动特性计算方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4 黄锦涛,刘齐寿,王运路;动力循环中混合工质的应用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2年02期

5 邹娥梅,熊学军,郭炳火,林葵;黄、东海温盐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J];黄渤海海洋;2001年03期

6 喻健良,郭雪华,胡晓石;液-液气射流泵的实验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1年02期

7 王辉涛;王华;;海洋温差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工质选择[J];海洋工程;2009年02期

8 王迅;谷琳;李赫;;海水温差能发电系统两种循环方式的比较研究[J];海洋技术;2006年02期

9 杨思文;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基础理论和设计之五——氨水溶液的性质及其状态方程式[J];流体工程;1990年01期

10 徐士鸣;;NH_3/H_2O溶液热力参数表达式的推导与程序编制[J];流体机械;199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小军;氨水解吸—压缩制冷循环的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晓坡;新型吸收式制冷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廖健敏;氨水吸收式制冷GAX循环性能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

4 艾宏伟;基于(火用)分析的先进蓄能空调/供热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酣愚;板式换热器用于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的强化传热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6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76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a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