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黄、渤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07-31 20:27
【摘要】:作为海洋有机体中一种主要的能量、储存和结构物质,碳水化合物也是海水溶解有机碳中主要可鉴别成分之一,同时在海洋食物链循环和碳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近海黄海和渤海纬度跨度不同,其海洋环流、陆源输入和生态环境等也不同,故开展黄海和渤海中溶解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分布、迁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近海海洋有机碳循环状况很有必要。本论文通过2011年夏、秋两个季节的调查航次,以黄海和渤海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黄、渤海海域溶解态单糖(MCHO)、多糖(PCHO)及总糖(TCHO)的含量、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也考察了溶解碳水化合物(DCHO)对于溶解有机碳(DOC)的贡献情况。本论文主要得出结论如下: (1)2011年夏季和秋季黄、渤海水体中溶解碳水化合物浓度分布整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北部高于南部海区的水平分布规律以及表层高、中层和底层略低的垂直分布规律,同时也表现出夏季高、秋季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2)夏季,渤海和北黄海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23.7和2.7~22.6μmol C/L,平均值分别为14.9和11.7μmol C/L;南黄海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0~13.1和0.7~21.5μmolC/L,平均值分别为8.0和8.5μmol C/L,其中高值区出现在莱州湾口、渤海湾口、鸭绿江口以及山东半岛附近海域,低值区集中在渤海中部及北黄海中部。秋季,渤海和北黄海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16.6和1.2~50.7μmol C/L,平均值分别为5.1和9.4μmol C/L;南黄海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15.4和0.1~9.9μmol C/L,平均值分别为7.3和4.4μmol C/L,明显低于夏季调查结果,在黄海暖水流的影响下,南黄海中部海域出现CHO低值区。 (3)夏季,渤海和北黄海微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9~24.1和3.3~30.8μmol C/L,平均值分别为14.6和15.6μmol C/L;南黄海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6~38.6和1.3~29.3μmol C/L,平均值分别为11.6和14.1μmol C/L,其中渤海、北黄海海域中总体浓度较均匀,没有明显高值;与表层海水一致,在山东半岛南端、胶州湾口附近也出现高值,并在长江口附近出现低值。秋季,渤海和北黄海微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57.2和1.1~64.5μmol C/L,平均值分别为8.5和12.2μmol C/L;南黄海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14.2和0.7~11.8μmol C/L,平均值分别为9.0和4.3μmol C/L。富集因子表明两个季节调查海域中的碳水化合物在微表层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 (4)对横跨黄海冷水团南部的H断面和沿东南方向斜跨黄海冷水团北部的B断面在垂直方向上的碳水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其浓度分布总体呈表层高、底层低的特征。夏季受到跃层的影响,底层海水对跃层上方海水营养盐物质的补充受到阻碍,同时在黄海冷水团影响下,部分站位30m左右处出现极低值;秋季调查断面内水体混合较均匀,底层水体中仍然存在夏季消退的冷水团,碳水化合物浓度变化范围不大。 (5)2011年夏季和秋季两个季节的航次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表层海水还是微表层海水中MCHO和PCHO浓度都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即夏季明显高于秋季,其MCHO和PCHO浓度的分布图虽然有差异,但是大体上呈现出相同的规律;MCHO和PCHO在微表层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差异,总体表现出秋季高于夏季,尤其是在渤海、北黄海海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4.2
【图文】:

海洋系统,有机物质


图 1-1 海洋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张正斌和刘莲生,2004)Fig. 1-1 Ocean circulation system of organic matter水化合物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是细胞中主要的能量、成(Witter and Luther III, 2002; Khodse et al., 2007)。有的浮游植胞内外环境的改变以溶解有机碳的形式释放光合作用产物(黄邦7),由于不能被较高营养级生物直接利用,DOC 大多数较稳定,可以被细菌吸收利用从而为异养生物提供能源;还有一部分则重新过原生动物被浮游动物利用,从而构成了微型生物食物环。海水中 表层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其中多糖的含量通常较高。溶解碳水化合生物的一项主要能源,也是蛋白质、类脂、核酸、纤维素等物质及的重要来源(Myklestad and B rsheim, 2007);细胞中的糖能与蛋肪等物质结合形成某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化合物(Borch and Kir

周日变化,站位,多糖,外酶


弱光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张正斌,合物,从而出现最大值;在 16:00 到 22:00 之间,MC并在凌晨 1:00 左右出现相对低值。线性回归结果表明HO 浓度与 TCHO 浓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 = 0.716规律与单糖不同,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两者在海水中的rsheim(2007)指出,溶解态多糖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糖浓度的高值时间与 Chl-a 含量的高值时间相对一致外酶逐渐分解多糖得到,或者由外酶催化分解断裂多stad et al., 1982)的研究结果证明“部分单糖是由多糖,DCHO 浓度的周日变化规律为:下午-傍晚为高值时了白天单糖和多糖的生产过程较活跃,特别在 13:00 耗过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珞平,林杰;厦门港海面微表层对海水中石油烃的富集作用[J];海洋环境科学;1991年01期

2 陈伟琪,张路平,王隆发;厦门港微表层中烷烃富集规律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3 韦兴平;北海微表层中的有毒物质[J];海洋环境科学;1991年03期

4 李飞永,陈金斯,朱卓洪;珠江河口水域微表层的类脂物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2期

5 张士林;大西洋海水的污染概况[J];海洋环境科学;1987年01期

6 张珞平,王隆发,李小波,陈伟琪;石油烃在海洋微表层中的富集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6期

7 彭云辉,王肇鼎,潘明祥,朱卓洪,韦桂峰;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次表层BOD和COD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0年04期

8 彭云辉,王肇鼎,孙丽华,韦桂峰,朱卓洪;大亚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研究[J];台湾海峡;2002年03期

9 洪华生,林杰;厦门港、九龙江口海洋微表层营养盐、有机物、微量金属分布特征初探[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6期

10 孙丽华,王肇鼎,彭云辉;大亚湾海域海水中各种形态磷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水平;王新红;洪华生;;福建近岸表层海水中LAS和PCB的污染[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勇;袁东星;彭园珍;;共沉淀-离心-X射线荧光法快速测定表层海水中的铁、镍、锰、铜、锌、铅[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刘广山;黄奕普;陈敏;曹建平;;上海-南极中山站沿途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天然~(15)N[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4 毛天宇;彭士涛;李野;;天津港及邻近海域溶解态无机氮污染分布特征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5 宁修仁;刘子琳;蔡昱明;;渤、黄和东海物理—生物海洋学遥感—卫星和现场观测[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邢如楠;马黎明;乔然;;西太平洋副热带区海水中CO_2对El Ni泺o事件的响应[A];中国海洋学文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二)[C];2000年

7 李东辉;张铭;谭言科;;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机制的数值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8 李岩;沙文钰;;台风对海表温盐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先勇;杨宝;刁晓平;周海龙;曹佳;;海口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高众勇;陈立奇;孙恒;;十年间南大洋碳吸收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小龙;全球海洋表层海水连续16年变暖[N];科技日报;2010年

2 李欣 编译;二氧化碳——海洋吞下的苦果[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董子凡;科学家呼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海洋酸化[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周仲全;往海里撒点铁?[N];辽宁日报;2008年

5 余文;最清洁的水源:深层海水[N];科技日报;2002年

6 本报特约前方记者 杨威;雪龙船科考工作全面展开[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周襄楠;世界之极的科学探索[N];新清华;2008年

8 本报记者 苏涛;海洋封存二氧化碳[N];中国海洋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兰;“厄尔尼诺”真的要来吗[N];科技日报;2002年

10 周仲全;海流是如何影响气候的?[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萍;中国近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洪海;中国东海、黄海DMS和DMSP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仇晓华;西太平洋暖池北部15万年以来的古海洋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詹力扬;南大洋表层海洋和底层大气中N_2O的分布特征及其海气交换通量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何真;中国陆架海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来源与海—气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任春艳;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鲁中明;近海环境表层海水pCO_2周日变化及控制过程[D];厦门大学;2007年

8 杨洁;中国海域中二甲基亚砜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曹奇原;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若干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10 景伟文;海水微表层与次表层中DMS和DMSP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毅梦;黄、渤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刘莉;南黄海和东海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组成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夏清艳;中国近海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陈晨;南黄海和胶州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王文涛;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微表层营养盐分布及富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孙岩;南黄海和胶州湾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蒋江峦;广东三种代表性水体微表层富集作用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吴兴让;珠江广州段水体微表层与次表层中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分布规律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吴冠伟;黄海、东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叶翠杏;厦门海域海—气界面PAHs的变化特征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6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76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5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