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东南中更新世晚期以来高分辨率的古海洋学
发布时间:2020-08-08 03:17
【摘要】:坎特伯雷盆地的沉积一方面受迅速上升的南阿尔卑斯山系沉积物供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和海洋前锋(Oceanographic fronts)的发展,洋流活动也强烈地影响盆地的沉积作用。此外,坎特伯雷盆地内南岛锋(Southland Front, SF)的迁移受到该地区海平面变化及气候的双重影响,因此该地区是探讨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的最佳地区。 本文通过对IODP-U1352站位B孔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夏季海水表层温度加之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对比,和沉积物粒度,沉积速率以及有机碳含量的探讨发现: IODP-U1352站位有孔虫沉积通量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主要是受到冰期-间冰期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因而有孔虫沉积通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表层海水温度状况。 研究区离岸较近,加之南岛西部南阿尔卑斯山脉的存在,使其相对海平面变化具有特殊性,并引起SF迁移的不同情况:MIS11晚期,MIS9,MIS5.4-5.1和MIS3期间,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沉积作用加强共同作用引起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导致随着进入MIS11晚期,MIS9,MIS5.4-5.1和MIS3,SF向陆向迁移位于ODP1119、DSDP594和IODP-U1352站位的向陆一侧。 MIS11早期及MIS5.5沉积物供应量仍较大,加之全球海平面较高不应出现相对海平面下降。SF的海向迁移可能也仅是因为气候较暖,亚热带锋(SubtropicalFront, STF)整体向海向迁移更远所致。MIS7南阿尔卑斯山脉沉积物供应减少的影响大于全球海平面的升高而使此时研究区的相对海平面较低,并导致SF向海向迁移。MIS1内沉积物供应量略高,同样的全球海平面较高,相对海平面不应下降。因此MIS1应是受到气候影响而使SF向海向迁移,并且SF很可能仅迁移至ODP1119、IODP-U1352两个站位与DSDP594站位之间。 除了MIS10外,所有冰期的沉积物供应都较少,加之冰期全球海平面较低,二者共同造成随着进入这些冰期而发生相对海平面下降。MIS10沉积物供应量较大,但仍不足以抵消全球海平面下降的影响,随着进入MIS10相对海平面也是下降的。而随着进入冰期海平面的下降又引起SF向海向迁移并位于IODP-U1352和ODP1119两个站位与DSDP594站位之间。 研究区靠近陆地,古生产力受陆源输入营养物质的强烈影响。因此在沉积速率较高,粒径小于2μm及粒径为2-63μm的颗粒含量较低,粒径大于63μm的颗粒含量较高的MIS11晚期到MIS10,MIS8和MIS7的过渡期,以及MIS6和MIS5的过渡期内古生产力较高。与此同时,研究区古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海水温度的影响。因此,在MIS5晚期到MIS1有机碳堆积速率在略高的基础上显示出与有孔虫沉积通量相同的波动趋势;并且在MIS11早期,MIS7,MIS6与MIS5过渡期之后的MIS5.5期间内以及MIS1,有孔虫沉积通量较高。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6.22
【图文】:
1 研究区概况坎特伯雷盆地位于西南太平洋、新西兰南岛东部(图 1-1)。距今~23M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会聚形成的南阿尔卑斯山(SouthernAlps)在新西部(Fulthorpe et al., 2010)。南阿尔卑斯山会聚了 300 多条冰川,由于高消融速率,温带海上冰川对气候扰动特别敏感(Oerlemans and Fortuin, 1度位置的南阿尔卑斯山,处在亚热带和极地气团交接处,并靠近诸如亚Subtropical Front, STF)这样的主要海洋锋面,这些特点更增加了它们化的敏感性(Carter and Gammon, 2004)。坎特伯雷盆地沉积一方面受的南阿尔卑斯山系沉积物供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南极绕极流(Antumpolar Current)和海洋前锋(Oceanographic fronts)的发展,洋流活动影响盆地的沉积作用(Fulthorpe et al., 2010)。
图 1-2 坎特伯雷盆地区域地质图(Fulthorpe et al., 2010)南岛地层中记录了新西兰高原的板块构造历史。白垩纪裂谷期后以来的坎特伯雷盆地沉积历史由构造控制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Carter and Norris, 1976;Field and Browne, 1989)。晚白垩世至晚始新世盆地是简单的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此后澳大利亚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汇聚开始影响该地区,最终导致距今大约 23Ma 阿尔卑斯断裂带的形成(Wellman, 1971; King, 2000)。白垩纪-第三纪沉积主要包括三阶段,Onekakara,Kekenodon 和 Otakou 组(Carter, 1988)(图 1-3)。
图 1-3 坎特伯雷盆地底层图(Fulthorpe et al., 2010)沉降的裂谷早期海侵相(Onekakara 组)陆源物质减少,而海侵导致区域性早渐新世(~33 Ma)硅质或钙质远洋生物的广泛沉积。此沉积序列被中晚渐新世基部洋流产生的Kekenodon组不整合(即马歇尔似整合)中断(Carter and Landis,1972)。整个 Kekenodon 组由海绿石砂岩层(Concord 层)和砂屑灰岩层(Weka Pass层)构成(图 1-3)。塔斯马尼亚通道东部区域钻井站位同样出现了此似整合,代表了温盐循环(深层西边界流)的开始和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开放之前南极洲和澳大利亚之间海道(~33.7 Ma)上的浅循环(Carter et al., 2004c)。晚渐新世或早中新世开始海退,这一现象是阿尔卑斯断裂带初始运动使沉积物供应增加的结果(Carter and Norris, 1976; Kamp, 1987)。阿尔卑斯断裂带属于右旋走滑带,中新世晚期以来(~23 Ma)发生了 500km 的位移(Kamp, 1987),
本文编号:2784958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36.22
【图文】:
1 研究区概况坎特伯雷盆地位于西南太平洋、新西兰南岛东部(图 1-1)。距今~23M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会聚形成的南阿尔卑斯山(SouthernAlps)在新西部(Fulthorpe et al., 2010)。南阿尔卑斯山会聚了 300 多条冰川,由于高消融速率,温带海上冰川对气候扰动特别敏感(Oerlemans and Fortuin, 1度位置的南阿尔卑斯山,处在亚热带和极地气团交接处,并靠近诸如亚Subtropical Front, STF)这样的主要海洋锋面,这些特点更增加了它们化的敏感性(Carter and Gammon, 2004)。坎特伯雷盆地沉积一方面受的南阿尔卑斯山系沉积物供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南极绕极流(Antumpolar Current)和海洋前锋(Oceanographic fronts)的发展,洋流活动影响盆地的沉积作用(Fulthorpe et al., 2010)。
图 1-2 坎特伯雷盆地区域地质图(Fulthorpe et al., 2010)南岛地层中记录了新西兰高原的板块构造历史。白垩纪裂谷期后以来的坎特伯雷盆地沉积历史由构造控制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Carter and Norris, 1976;Field and Browne, 1989)。晚白垩世至晚始新世盆地是简单的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此后澳大利亚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汇聚开始影响该地区,最终导致距今大约 23Ma 阿尔卑斯断裂带的形成(Wellman, 1971; King, 2000)。白垩纪-第三纪沉积主要包括三阶段,Onekakara,Kekenodon 和 Otakou 组(Carter, 1988)(图 1-3)。
图 1-3 坎特伯雷盆地底层图(Fulthorpe et al., 2010)沉降的裂谷早期海侵相(Onekakara 组)陆源物质减少,而海侵导致区域性早渐新世(~33 Ma)硅质或钙质远洋生物的广泛沉积。此沉积序列被中晚渐新世基部洋流产生的Kekenodon组不整合(即马歇尔似整合)中断(Carter and Landis,1972)。整个 Kekenodon 组由海绿石砂岩层(Concord 层)和砂屑灰岩层(Weka Pass层)构成(图 1-3)。塔斯马尼亚通道东部区域钻井站位同样出现了此似整合,代表了温盐循环(深层西边界流)的开始和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开放之前南极洲和澳大利亚之间海道(~33.7 Ma)上的浅循环(Carter et al., 2004c)。晚渐新世或早中新世开始海退,这一现象是阿尔卑斯断裂带初始运动使沉积物供应增加的结果(Carter and Norris, 1976; Kamp, 1987)。阿尔卑斯断裂带属于右旋走滑带,中新世晚期以来(~23 Ma)发生了 500km 的位移(Kamp, 198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旋,方念乔,万晓樵;孟加拉湾晚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古生产力演变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2784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849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