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Argo浮标的数采系统与悬停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04:50
【摘要】:近几年来,全球海洋气象灾害频发,人们对全球气候建立长短期预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这些预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洋观测数据,特别是全球海洋垂直剖面的数据。若想要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一个拥有较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监测系统必不可少。Argo浮标是一种专门用于采集大洋垂直剖面数据的中性漂流浮标,通过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上浮、下潜及悬停。它可搭载各小型海洋观测仪器,实现在大洋中各剖面数据的测量存储,其处于海面时可通过卫星通讯将数据发送至接收站后,可再次进行下一个测量的循环,直至能源耗尽。首先,本文介绍了本课题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 Argo浮标的工作模式及浮潜原理,并对其机械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针对Argo浮标的基本工作模式,提出了一种采用铱星数据通讯的Argo浮标低功耗数采系统设计。本课题的硬件设计包括电源电路设计、模数转换电路设计、数据存储电路设计、STM32L476微控制器电路设计、数据采集电路设计等,并对浮标的驱动器和铱星数传终端设计了电源管理。然后,根据其工作模式完成了软件的开发设计,额外添加了下潜超时和电池低压紧急上浮功能,并对铱星的数据通讯添加了握手协议。设计实现了其人机交互软件,其可对浮标进行状态查询、下潜使命设置、数据下载等。其次,本文在完成数采系统的整体设计后,对Argo浮标的悬停控制技术进行了探究:首先,针对本课题浮标进行了浮潜运动分析,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研究了增量式和位置式PID控制在本课题悬停控制中的应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改进提出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运用MATLAB对传统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进行定深仿真,并对比仿真结果,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在Argo浮标悬停控制中表现更为优秀。最后,完成对系统软硬件、机械联调等测试后,选择了某水库,对样机进行整体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数采系统满足Argo浮标工作流程的需要,并实现了悬停控制功能,充分表明了本文所研究的Argo浮标数采系统的可靠性。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74.2;P715.2
【图文】:

浮标


浮标如PROVOR型剖面浮标(法国、加拿大),APEX型剖面浮标(美国)、SOLO型剖面逡逑浮标(美国)都是以此为基础模型。其中,技术性能最稳定的APEX浮标尤其受到Argo各成逡逑员国的青睐。目前,它约占全球Argo观测网浮标总数的57%。如图1.2所示,其左边为APEX逡逑型剖面浮标,右边为SOLO-II型剖面浮标。逡逑f邋I逡逑II逡逑图1.2邋APE)(型和SOLO-II型剖面浮标逡逑2逡逑

剖面浮标,浮标,海洋环境,浅海


次进入下潜测量的循环。逡逑最初Argo浮标主要依靠船只行驶至海洋中进行布放。后来,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逡逑(WHOI)和MRV公司联合设计并试验生产了一种空投式剖面浮标如图1.3所示,该型浮标逡逑的重量只有普通Argo剖面浮标的一半,可以获得0?2000米水深范围内的剖面资料,采用铱逡逑卫星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空投式剖面浮标的研制成功,可以根据需要快速投放至所需海逡逑域,大大提高人们对台风、飓风等海洋灾害的监测能力。逡逑Y逡逑逦疗yU体逡逑逦cpu电路板逡逑w逡逑SB逡逑逦油铱逡逑am逦液E活寒逡逑M逦电地逡逑|P逦油羰逡逑图1.3空投式剖面浮标逡逑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多变及其不确定性,Argo浮标采集的浅海数据己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逡逑科学家们研宄的需要,而且某种程度上,更深层海水的观测数据(观测深度大于2000米)对逡逑全球气候变化更为重要。于是之后国际Argo组织又启动了邋“深海Argo(Deep-Argo)观测”计逡逑划,预示着Argo浮标研制的新发展趋势。逡逑1逡逑?逡逑图1.4深海NINJA型剖面浮标逡逑如图1.4所示是日本的TSK公司和海洋科技研宄中心于2009年一起研制的深海NINJA逡逑型剖面浮标13],其最大剖面观测深度也己可达4000米。逡逑3逡逑

分布图,浮标,布放,分布图


逑目前,国际上研发出来的的深海剖面浮标最大下潜深度可达6000米,主要有美国斯科利逡逑普斯公司开发的深海SOLO型浮标和Teledyne邋Webb开发的深海APEX型浮标(如图1.5所逡逑示)。逡逑v逡逑图l.5邋Deep邋APEX型浮标逡逑两者都采用了玻璃球作为耐压壳体的设计。Deep邋APEX型浮标于2011年完成了浮标的逡逑基本机械和电子设计,后开展了初步的玻璃材料测试,并确定使用玻璃球体作为浮标外壳。逡逑之后经过不断测试,终于在2013年2月26-27日,得到了邋6000米水深的剖面数据。后又逐逡逑渐搭载高度计、浊度仪等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现己推向市场提供商用,但其也存在硬件及逡逑电子元件不稳定现象。逡逑中国的剖面浮标的研制立项于“十五”的863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上,期间经过不断的努逡逑力研发,终于在2002年10月,其科研样机试制成功,并命名为COPEX邋(China邋OceanProfiling逡逑Explorer)邋[8]。200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剖面探测浮标COPEX成功进行了布放试验。在逡逑此之后,又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自持式剖面浮标,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和数据传逡逑输[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元奎;魏平芬;;功率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高低温容量特性[J];电源技术;2015年10期

2 孔佑迪;门雅彬;齐占辉;顾季源;;基于铱星通信的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15年08期

3 曹小娜;;ST STM32L4:整合Cortex-M4内核超低功耗高性能MCU[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5年04期

4 王雨;郑荣;武建国;;基于浮力调节系统的AUV深度控制研究[J];自动化与仪表;2015年04期

5 刘银水;吴德发;李东林;赵旭峰;;大深度潜水器海水液压浮力调节技术研究进展[J];液压与气动;2014年10期

6 刘长华;王春晓;贾思洋;张曙伟;杨青军;;锚泊式海洋剖面观测浮标系统[J];海洋科学;2014年08期

7 杜亮;;深海垂直剖面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4年01期

8 尹路;李延斌;马金钢;;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J];舰船电子工程;2013年11期

9 丁力;宋志平;徐萌萌;陶灿辉;;基于STM32的嵌入式测控系统设计[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S1期

10 吴维;齐久成;张静;李清;郭淑芳;;基于北斗系统的ARGO浮标设计[J];气象科技;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2791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91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1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