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太平洋北赤道流输运及分叉线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0-08-21 01:28
【摘要】:太平洋北赤道流(NEC)是上层西向洋流,流至大洋西边界菲律宾以东外海附近分叉(bifurcate)成为北向黑潮和南向棉兰老流的主体,因此北赤道流既是副热带环流的南支,又是热带环流的北支。本文将NEC副热带环流支称为NEC北支,NEC热带环流支称为NEC南支。在不同深度层次上,NEC南北支的交界面向西一直伸展至西边界与分叉点相连接形成分叉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温跃层中NEC分为三支,除了黑潮和棉兰老流两支西边界流外,还有一支直接从大洋内区流向赤道(本文中简称NEC内支),所以在每一层中NEC有两条分叉线,分别称为西边界分叉线和内区分叉线。NEC中分叉线的位置与NEC三支环流通量密切相关,后者的变化直接影响向西边界和低纬度内区的质量和热量输送,改变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的热量分配和热结构,进而影响局地或全球气候。因此,有关NEC分叉线和通量变化的研究是深入理解太平洋副热带和热带环流以及热输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大洋环流本身和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Maryland大学大气海洋科学学院的最新版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资料(0.5°*0.5°,1958-2007)分析研究NEC,采用新的追踪判别法定量确定了NEC分叉线及通道,给出了NEC西边界分叉线和内区分叉线的气候变化特征。长期平均的西边界分叉线随深度向北偏移,内区分叉线随深度呈以180°E为轴顺时针旋转状。季节变化上,NEC西边界分叉线的平均位置在6月份最南、12月份最北,内区分叉线则春夏偏南、秋冬偏北。同时必需指出分叉线既是时间的函数,又是空间的函数。NEC北(南)支的体积输运为冬季大(小)夏季小(大),西边界处12月份最大(小),6月份最小(大),所以,NEC南、北支的体积输运在一定程度上呈互补关系,但南支的季节变化幅度仅为北支的一半左右,说明影响NEC输运的季节变化以北支为主。在不同深度层次上,NEC南、北支通道的平均速度与通道宽度基本呈反位相变化。与此同时,通道内的变化以140°E为分界其两侧有所不同,分界两侧的输运及对输运影响的主要变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ENSO发展时期春季直至强盛期冬季,NEC西边界分叉线南北位移始于内区且快速传播到西边界,呈现厄尔尼诺(拉尼娜)年相对于平均年份偏北(偏南);在拉尼娜年内区通道通畅,内区分叉线可出现在较深层次上,且分叉线较平均年位置偏北,而在厄尔尼诺年内区分叉线只出现在较深浅层次上,内区通道阻塞。NEC南北支通道整体的体积输运厄尔尼诺年均大于拉尼娜年,NEC北支通道尤为明显。NEC流型的主模态分析表明,流场强度近50年来有减弱的趋势,且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存在突变现象。对年代际和异常强弱年季节变化的分析显示,当流型异常减弱时,内区通道的纬向宽度增加,通道可扩展到更深的层次。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上,各个层次NEC南北支通道的体积输运都呈现相互补偿的特征。 50年逐月资料分析表明,在季节变化上NEC流场对热带地区风应力旋度的响应最为显著,NEC流场滞后风应力旋度3~4个月相关最好,并且在一层半模式中得到证实。用风应力驱动的一层半模式结果还证实了以下的资料分析特征:厄尔尼诺(拉尼娜)加强时期西边界分叉线向北(南)移动,厄尔尼诺(拉尼娜)减弱时期西边界分叉线向南(北)移动。风应力旋度零线对NEC西边界分叉位置起决定性作用,场内的风应力旋度的增加(减小),将通过Rossby波和沿岸Kelvin波的传播引起棉兰老涡的增强(减弱)及低纬中东太平洋环流系统的东移(西移),从而引起西边界分叉线北移(南移)及内区通道的减小(增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1.27
【图文】:

阴影,风应力,风应力场,北太平洋


在5°N~25°N东风带大洋表层中区存在风应力最大区,两个极值中心成为风应力环流的南北边界,共同形成了一个大的反气旋式风应力环流。图1-1 长期平均的北太平洋风应力场(阴影代表风应力大小)太平洋(5°N~25°N)菲律宾以东、南海和东海洋面上,在夏秋之间,高温、高湿条件下可产生低压中心,易形成猛烈的热带风暴,即台风。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北太平洋气流向大陆运动,冬季情况则完全相反,形成广大的季风气候区。1.2.2 NEC 环流特征太平洋北赤道流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流系统,西边界的形状非常不规则,呈反“S”型排列与大陆分离的岛弧,而且它东南部毗邻南海和印度洋,东北部连接欧亚大

阴影,流场图,标量场,北太平洋


图 1-2 长期平均的北太平洋上层(50-100m)流场和速度标量场(阴影代表速度大小)1.3 基于北赤道流西边界分叉点和固定断面的研究北赤道流系包括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系和内区流系,近年来研究表明在温跃层中NEC 分出三支,除了黑潮和棉兰老流的两支西边界流外,还有一支直接从大洋内区流向赤道,由此得到了副热带经圈环流(subtropical cell)的概念:低纬度海洋得到的净加热由表层向北输送到 NEC,经黑潮向高纬输送;而中纬度冷潜沉水在温跃层中南下,再由 NEC 分叉经不同通道流向热带;最后在赤道上翻,构成了浅的经向翻转环流(shallow overturning circulations)(McCreary and Lu 1994; Liu et al. 1994;Lu et al. 1998;Johnson and McPhaden 1999;王启、刘秦玉 2000)。1.3.1 NEC 研究进展

示意图,轨迹计算,网格化,速度场


23图2-1 网格化速度场轨迹计算示意图2.3 SODA 2.0.2 资料与实测资料对比进行基本计算的标准主要按照海水的温、盐、密特性来进行,所以我们首先对这些要素进行与实测资料的比对,温、盐的实测资料数据来源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在南海北部及太平洋区域的外海实验观测资料(引用自鞠霞,2009)。在菲律宾外海,南边自北纬 2°N 起,北至 21°N,东到太平洋 130°E。位势密度场的对比资料来自 1988 年春中美联合菲律宾岸水文调查(Toole and Millard,1990)。首先对断面的基本水文特征简单地进行对比描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慧;许建平;郭佩芳;侍茂崇;;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研究综述[J];海洋学研究;2006年02期

2 李克让,林贤超,吴忠祥;太平洋风应力平均场的特征[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3 曾庆存,李荣凤,季仲贞,甘子钧,柯佩辉;南海月平均流的计算[J];大气科学;1989年02期

4 刘赞沛;ENSO事件对北赤道流分叉位置的影响[J];黄渤海海洋学报;1998年04期

5 管秉贤;棉兰老冷涡的变异及其与El Ni泺o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1989年02期

6 刘秦玉,潘爱军,刘征宇;太平洋北赤道流区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及斜压稳定性[J];海洋与湖沼;2003年01期

7 苏纪兰;如何正确认识Argo计划[J];海洋技术;2001年03期

8 张绪东;修义瑞;刘金芳;苏戈;王庆业;;对北赤道流分叉纬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分析[J];海洋预报;2008年02期

9 王庆业;曹瑞雪;张书文;胡敦欣;;太平洋北赤道流表层的分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1期

10 姜华;王辉;朱江;谭本馗;;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经向输送与Sverdrup输送关系研究[J];科学通报;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798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798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c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