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东北部海陆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深部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31 10:34
   南海东北部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地区,中新世以来,受台湾岛弧俯冲碰撞带的影响强烈,是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南海东北部陆架作为南海与周边地区的连接纽带之一,相对而言研究程度较高,资料较为齐全,是研究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区。 该区首次成功地实施了海陆联测实验,填补了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海陆联合测线P—2001的地震测深数据,通过数据处理、震相识别、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编写了三个通用地震数据格式转换程序(EVT2SAC,RAW2UKOOA,SAC2SEGY),建立了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速度结构模型,探明了滨海断裂带的可能位置及其构造意义,为南海东北部地震活动性及南海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创新之处:运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技术。在该区首次开展海上气枪放炮和陆上流动台站与海上OBS同时记录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高质量的数据,填补了南海东北部滨海断裂带附近深地震探测的空白,为南海东北部深部结构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研究该地区的同行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源。 滨海断裂带附近的地壳结构具有由正常型陆壳向减薄型陆壳过渡的性质,地壳平均厚度28km,地壳厚度由华南沿海向海区逐步变薄,其中主要是上地壳变薄,下地壳变化不大。上地壳下部(埋深约10.0~18.0km)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2.5~4.0km的低速层;下地壳未见高速层。探明了海陆联合测线中滨海断裂带的存在的可能位置,位于南澳台东南35km处,水深30~50m,其显示为一纵向低速带,此低速破碎带宽度6km左右,倾向SE向,地球物理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区域重力梯度带、方向导数极值带和区域磁场梯度带,断裂深度接近莫霍面,而且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不同,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断裂。在构造意义上,滨海断裂带充当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边界断裂,是一条张性裂离的断裂,它起着裂解华南大陆的作用。 通过区内地震活动特征、主要活动断裂、震源机制解分析,确定该区NE向、NEE向和NW向断裂是主要的发震断裂。华南沿海主要受NEE向构造控制,但是NW向构造断裂带和地震密集带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地壳中(埋深约10.0~18.0km)的低速层也是地震诱发的原因之一。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P738.4
【部分图文】:

海陆,南海东北部,测线,台站


第三章海陆联测野外作业情况与数据采集2001年8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东省地震局、台湾海洋大学等单位合作,在汕头外海域完成了一条海陆联合深地震测线(图3一1),此次布设的海陆联合测线呈NNW一SSE向,测线从广东饶平县新塘镇(X点)经南澳岛(N点)、海陆过渡带(A点)、陆架区(B点)、陆坡区到深海平原区(C点),总长达500拓rn。测线垂直于前人所定义的滨海断裂带的构造走向(图3一1),有利于海陆过渡带地壳深部结构横向变化的对比研究(丘学林,2002)。海上密集炮点和陆上多台仪器长时间连续记录(近48小时)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料,有利于深地震相的追踪和辨别,为本论文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采用的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振幅模拟等技术方法较为先进

流程图,海陆,流程图,三分量


此次海陆联测的采样率为looHz,每秒的三分量数据有300个,在写SAC数据文件时,每个分量文件写入100个数据。南澳岛的两台地震仪记录质量较好,背景噪音较低,图4一2是南澳1台2001年8月8日19时21分左右的一小段原始三分量数据波形图,可见背景噪音的振幅一般在土10DC之内,主频为1~ZHz,图中的垂直分量约每隔42~435记录到一次信号,即在12985、13415和13835处接收到明显的气枪信号,而3个信号对应的炮号(时间)分别为2238炮(12785)、2239炮(13215)和2240炮图4一1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图飞牛1Fbwd习tof此山血脚刃溺

SAC格式,南澳,原始数据,信号振幅


信号振幅约士14DC,与背景噪音的区别不太明显,在野外很难辨认出地震信号,只有把记录数据沿时间轴放大很多倍,才可以勉强分辨出气枪信号(图4一3b)。在室内处理中,用5~15Hz带通滤波处理后,信噪比大为增高(图4一3e)。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嘉;闽东滨海断裂带活动特征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2808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08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a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