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法治理棕囊藻赤潮的研究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X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和福;棕囊藻的生物学概述 I.形态分类和生理生态学[J];东海海洋;2004年01期
2 陈丽芬,章群,骆育敏,韩博平;18SrDNA序列分析鉴定棕囊藻香港株P_2为球形棕囊藻[J];生态科学;2003年04期
3 彭喜春,杨维东,刘洁生,彭志英;棕囊藻的次生代谢产物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4 黄长江,董巧香,郑磊;1997年底中国东南沿海大规模赤潮原因生物的形态分类与生态学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9年06期
5 王朝晖,尹伊伟,陈善文,付翔,颉小勇,段舜山;丙烯酸及丙烯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J];暨南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齐雨藻,徐宁,王艳,吕颂辉,陈菊芳;中国赤潮研究的新进展——球形棕囊藻赤潮及其产硫的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2年04期
7 陈丽芬,章群,许忠能,刘宁宁,胡韧;棕囊藻属的分类现状[J];生态科学;2003年01期
8 潘剑宇,尹平河,赵玲,齐雨藻,谢隆初;海水中苯扎溴铵除藻剂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9 徐宁,齐雨藻,陈菊芳,黄伟建,吕颂辉,王艳;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赤潮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赵玲,洪爱华,齐雨藻,谢隆初;沸石载铜除藻剂的探讨[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丽君;刘晓辉;佟立今;梁宁;;棕囊藻对水体中镉吸附的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梁宁;刘晓辉;佟立今;侯丽君;;棕囊藻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危蔚;江天久;;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刘静;秦秀;郭雅静;梁宁;;棕囊藻对苯酚的降解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黄群贤;齐世彩;刘红梅;王明华;杨成;;石家庄市民心河藻类去除技术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闫新亚;杨维东;李宏业;谭绍早;余德仁;刘洁生;;吉米奇表面活性剂及其改性黏土对海洋卡盾藻的去除作用[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7 齐雨藻;吕颂辉;;中国的赤潮,赤潮研究及赤潮趋势[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王艳;沈萍萍;陈菊芳;齐雨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比较形态学研究[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9 潘连德;路安明;陈孝花;张饮江;;“攀世丝藻沙”控制丝状藻藻华的效力和安全性[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志向;杨世兴;;游泳池循环水净化系统运行管理[A];第五届全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交流洽谈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姚飞航 通讯员 孔繁泽;最新治污除藻剂投入使用[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蔡飞 九江学院;加强科技力量为长江排毒[N];中国水利报;2007年
3 范涛 王鸿良;毒赤潮突现渤海湾[N];北京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张帆;一项“蓝藻克星”技术的15年挣扎[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5 张洁 记者 王春;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有了新成果[N];科技日报;2005年
6 李向南;渤海首现大面积有毒赤潮[N];经济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丽华;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N];中国矿业报;2006年
8 秦岐;如何应用和维护蒸发冷却系统[N];中国花卉报;2008年
9 马学信;山东沿海今年首次发生赤潮[N];中国海洋报;2004年
10 沈先荣;浩瀚海洋良药多[N];健康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想;化学方法治理棕囊藻赤潮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洪爱华;几种化学除藻剂去除棕囊藻赤潮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全常春;异噻唑啉酮去除棕囊藻及其缓释药物制备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陈丽芬;有害赤潮藻—棕囊藻属分子分类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苏汉成;二溴海因对铜绿微囊藻水华的去除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张绍浩;富营养化湖泊藻类控制技术比较及新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珩;快速、灵敏控制赤潮生物生长的方法和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许博;中药除藻剂的筛选及其对铜绿微囊藻降解特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潘剑宇;溴氯海因和二溴海因对棕囊藻及东海原甲藻的除藻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王正兴;生物促生剂修复受污水体效能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811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1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