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沉积物磷形态纵向分布及有机质、酶对其影响研究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P736.21
【部分图文】:
口Q一P(%).0‘Pr%、图3.2一 555点沉积物不同深度磷形态在总磷中的比例Fig3.2一5.P心 r-PortionofPhosPhorusformsindifferentdePthsofsedimentin553.3洱海沉积物磷形态的垂向季节性变化为研究洱海沉积物磷形态的垂向季节性变化情况,本研究选择了两个点S:及52为研究点。51点位于北部沙坪湾,水浅且水生植被丰富,52点也同样位于北部,但S:点位于弥直河冲积扇和永安江冲积扇交汇处,受生活及农业污染较重,水深且水生植被较少。故通过选择这两个环境因素不同的位点的沉积物四季磷形态的测定来反映洱海沉积物垂向磷形态季节变化特征。洱海S;及S:2个位点所在区域沉积物垂向磷形态季节性变化如图3.3一1一3.3一5所示。(l)弱吸附态磷 (labile一P)垂向季节性变化:如图3.3一1所示,51点沉积物Iabile一P含量各月份垂向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含量在 1.68一23.56mg.kg一‘之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玉泉;谢宝川;;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 万国江,白占国,王浩然,黄荣贵,白占国;洱海近代沉积物中碳-氮-硫-磷的地球化学记录[J];地球化学;2000年02期
3 付永清,周易勇;沉积物磷形态的分级分离及其生态学意义[J];湖泊科学;1999年04期
4 周易勇,李建秋,张敏,陈旭东,张玉敏;浅水湖泊中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动力学参数的分布[J];湖泊科学;2001年03期
5 王琦;姜霞;金相灿;徐玉慧;;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J];湖泊科学;2006年02期
6 范成新;张路;包先明;尤本胜;钟继承;王建军;丁士明;;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2.磷释放的热力学机制及源-汇转换[J];湖泊科学;2006年03期
7 王晓蓉,华兆哲,徐菱,赵闯,吴重华;环境条件变化对太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J];环境化学;1996年01期
8 徐洪斌,吕锡武,俞燕,吴磊;玄武湖底泥营养物释放的模拟试验研究[J];环境化学;2004年02期
9 李铁叶,常明,雷志芳;沉积物与水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8年05期
10 ;Phosphorus fraction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in Taihu Lake(China) sedime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悦涓;东湖沉积物及上覆水体氮磷形态分布特征[D];武汉大学;2005年
2 徐玉慧;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生物可利用性的季节性变化[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2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32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