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西太平洋暖池北部15万年以来的古海洋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08:00
   IMAGE计划MD155航次MD06-3052孔(14°48.6042'N,123°29.3983'E,水深732m)位于西太平洋暖池的北部边缘,吕宋岛岸外北赤道流分叉处附近,为我们探讨西太平洋暖池边缘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海洋环境变化提供了材料,同时也为与高纬气候记录对比奠定了基础。MD06-3052岩芯柱长19.48m,有数层浊流沉积层。通过AMS14C定年点和与LR04标准曲线对比,建立了MD06-3052孔的氧同位素地层框架。MD06-3052孔19.48m岩芯涵盖至氧同位素MIS6期晚期,底部年龄约为15万年,样品平均分辨率为~300年。 基于有孔虫氧同位素、Mg/Ca的结果显示,倒数第二个冰消期以及末次间冰期MD06-3052孔表层海水温度变化领先于氧同位素代表的北半球冰盖变化约2-3kyr,与东太平洋、南大洋、暖池核心区的古海洋记录一致。另外,表层海水温度呈现出与南极大气温度记录相似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证明了低纬海区与南半球高纬的紧密联系,而这一联系的驱动的机制目前多有争议,其中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类ENSO式的海气传播模式,另一种是温室气体对全球变化的驱动作用,而我们的记录并不支持二氧化碳驱动的结果。 15万年以来MD06-3052孔中共识别出6次碳同位素的低值事件,除倒数第二次冰消期与岁差低值有相位差以外,其余均与岁差低值都有很好的对应。幅度较大的3次低值事件发生于冷期/暖期的过渡期(MIS6/5、MIS4/3、MIS2/1),其中末次冰消期的碳同位素记录受到浊流的侵蚀作用,有部分缺失。表层种的碳同位素15万年以来显示逐渐变重的趋势,是碳同位素长周期的表现,即以50万年为周期的碳同位素重值事件的后半部分。另外,表层种低值事件的发生时间要领先于次表层种,指示了影响表层和次表层的因素以及传播机制的不同。 浮游有孔虫表层和次表层种的碳同位素差值指示了15万年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营养跃层的变化趋势,冰期时碳同位素差值小,指示上层水体的混合加强,表层生产力提高;间冰期时碳同位素差值大,指示上层水体混合减弱,成层化作用加强,表层生产力降低;每个冰消期(MIS6/5、MIS4/3、MIS2/1)均显示出碳同位素差值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冰消期上层水体混合作用开始减弱,营养跃层逐渐变深。碳同位素差值的变化与南极二氧化碳记录极为一致,与邻近的苏禄海、棉兰老海的表层生产力记录也较一致。 表层海水的剩余氧同位素记录与当地夏季太阳辐射量的趋势一致,然而与其他海区的记录不同的是,MD06-3052孔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高值(即表层盐度高值)对应了当地夏季太阳辐射量的高值,两者的低值对应也较一致。由于剩余氧同位素已去除了全球冰体积变化效应和温度效应,反映的是区域表层水文条件的变化(河流注入、降雨等),而研究区并没有河流注入的证据,据此我们推测,由当地夏季太阳辐射量增高引起的蒸发—降雨量的变高是表层海水盐度周期性增高的主控因素。 次表层水的剩余氧同位素记录(指示剩余盐度)最大的特征是终止期II和末次间冰期直至末次冰期的初始期,呈现出增加-极大值-逐渐减小的趋势,并且是15万年以来的极大值时期。根据研究区的水文特征推测,次表层剩余氧同位素反映的是区域水文条件即次表层水团的变化,我们推测这一水团即是形成于副热带高压的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其源区强烈而显著的蒸发作用远远大过降雨作用,因此造成该水团具有高盐度的特征并下潜到热带的次表层水中。这一时期对应15万年以来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最高值,因此源区极大的蒸发量造成了该水团极高的盐度,并由北赤道流将这一信号传递到MD06-3052孔的次表层水体中。 15万年以来表层和次表层温度差值反映的水体结构变化与表层海水剩余盐度的对应,反映了ENSO式的气候旋回,即表层剩余氧同位素的高值(剩余盐度高)对应着温跃层的变浅,类似于现代的El Ni o状态;两个指标的低值对应也较一致。因此我们推断,热带西太暖池北部气候变化不仅具有千年尺度ENSO式的变化特征,也具有轨道尺度(岁差周期)的变化。另外,末次间冰期,表层和次表层的温度差值反映的温跃层的变浅至变深的过程,与黑潮源区的记录一致,应是与ENSO过程通过改变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南北位移而控制黑潮强弱的结果。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P736.2
【部分图文】:

方框图,科尔,陆架,西菲律宾海


西太平洋暖池北部 15 万年以来的古海洋学研究海槽相隔,西南延至台湾岛的东部海域,长约 1350 km,宽约 60 km,最大 7881 m。海沟的包围使得菲律宾海与直接输送大量陆源物质的大陆相阻隔了临近岛屿的沉积物来源外,大量的陆源物质被阻隔于海盆以外,只有少量体通过海流等进入海盆。因此,在海区的中部,现代沉积速率只有 1-3 mm/k种极低的沉积速率决定了海底平均沉积速率很低,有助于保留大部分地区不的原始地形。而菲律宾群岛从构造地质观点上来看,可以看作是嵌在菲律宾海和两个边盆地-南中国海盆地和西菲律宾海盆之间的一个非洋壳区。构成菲律宾基底石包括各个时期的区域变质火成岩,沉积岩,较老的轻变质岩或非变质岩,年代的各种深成岩和较老的蚀变火山岩。

站位,陆地,详细数据,气候类型


图 2.2 研究区站位 MD06-3052 位置(A)及邻近的陆地气候类型(B),详细数据见表 2.1表 2.1 研究区站位邻近的陆地气候多年变化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数据来PAGASA的 1971-2000 年历史观测数据平均值图 2.1B 中各省的名称DJF12-2 月MAM3-5 月JJA6-8 月SON9-11 月温度/°C Albay 25.6 27.2 27.8 27.1Camarines Norte 25.7 27.6 28.3 27.3Camarines Sur 25.6 27.5 28.1 27.1Catadnuanes 24.7 26.3 27.2 26.4Masbate 26.6 28.4 28.6 28Sorsogon 25.9 27.4 27.9 27.3降雨量/mmDJF12-2 月MAM3-5 月JJA6-8 月SON9-11 月

跷跷板,达尔文,大气压强,东太平洋


9图 2.3 西太平洋降雨量的年际变化与 ENSO 的关系,图引用自 Leduc, 2009ENSO 即 El Ni 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l Ni o 是指东太平洋海水的异常变暖,Southern Oscillation 则指塔希提和澳大利亚达尔文之间大气压强的跷跷板模式,两者的发生实际上是同步的过程,因此,将两者合称 ENSO,并且可用南方涛动指数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来指示两者的变化。La Ni a 即为El Ni o 的反相位,通常将 El Ni o 称为 ENSO 的暖相位,而 La Ni a 为冷相位。两者合成一个 ENSO 旋回,周期为 2-7 年。当 SOI 为正时,即指示 La Ni a 事件的发生,而为负时则是 El Ni o 事件的发生。通常情况下,El Ni o 发生时,东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苗安,马宗晋,陈木宏,隋淑珍;倒数第二次冰消期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δ~(13)C值快速负偏事件及其成因[J];第四纪研究;2002年04期

2 翦知湣,李保华,王吉良;从微体化石看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J];第四纪研究;2003年02期

3 汪品先;翦知湣;刘志飞;;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II):气候变化的热带驱动与碳循环[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4 徐建,翦知;南海南部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冰期旋回及影响因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4期

5 金海燕,翦知湣,刘东升;西太平洋翁通—爪哇海台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古温度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4期

6 赵京涛;李铁刚;常凤鸣;江波;;近190ka 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上层海水结构和古生产力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来自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和同位素的证据[J];海洋与湖沼;2008年04期

7 李常珍,李乃胜,林美华;菲律宾海的地势特征[J];海洋科学;2000年06期

8 汪品先;冰期旋回中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季节性与暖池的多变性[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年01期

9 汪品先,田军,成鑫荣,刘传联,徐建;探索大洋碳储库的演变周期[J];科学通报;2003年21期

10 李建如;汪品先;;南海20万年来的碳同位素记录[J];科学通报;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富清;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2 孙荣涛;黑潮流系与暖池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3 田军;南海ODP1143站有孔虫稳定同位素揭示的上新世至更新世气候变化[D];同济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36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36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d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