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JX14对锥状斯式藻抑藻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17:46
   有害藻华是水体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产生的一种异常的生态现象,近年来正在向全世界蔓延,并威胁着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因此,对其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海洋微生物对促进海洋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从微生物角度研究菌的抑藻机理。然而,对抑藻微生物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基于分子水平的抑藻机理探讨还不够深入。因此,本论文以赤潮优势藻—锥状斯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从藻际抑藻菌株的筛选、抑藻机理的分析、抑藻活性验证三个层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高效抑藻菌株筛选鉴定结果。藻际分离出180株细菌,筛选获得了8株抑藻细菌,其中具有高效抑藻活性的菌株为JX14,经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2)菌株JX14对藻的抑藻机理分析。在菌株JX14作用下,抑藻效果随菌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强,藻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活力先显著增高又急剧下降,藻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藻生物量逐渐下降,而菌生物量逐渐增加,明显降低了藻对营养液无机氮磷的消耗;菌株JX14分泌的弹性蛋白酶、纤维素二糖酶酶活性逐渐提升,对藻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藻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脱氢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基因NADH、辅酶Ⅳ系统水分子合成酶基因以及辅酶Ⅲ系统细胞色素b基因Cytb上调,ADP的合成酶基因下调,从而导致藻细胞光合磷酸化电子传递过程受抑制;在藻细胞蛋白输出过程中,信号肽受体蛋白下游基因FtsY下调,能够泛素化降解折叠错误的肽链的基因SEC61α下调,从而导致蛋白输出相关生理过程受到抑制。(3)抑藻化合物提取结果及活性验证结论。菌株JX14抑藻方式不是与宿主藻营养竞争,而是以分泌胞外耐高温活性物质及胞外酶类抑藻;获得了抑藻化合物JX-A、JX-B、JX-C、JX-D、JX-E、JX-F、JX-G,含量分别为125 mg/L、264 mg/L、315 mg/L、704 mg/L、425 mg/L、392 mg/L、316 mg/L;JX-B、JX-C、JX-D为藻菌共培养过程中菌株JX14持续分泌的同种抑藻化合物JX-B3;且JX-B3处理藻细胞2 h以上的最低抑藻浓度为128.3 mg/L。
【学位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55;X172
【部分图文】:

抑藻,菌株,琼脂糖凝胶电泳,产物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 mlJX03(1) JX03(2) JX09(1) JX09(2) JX14(1) JX14(2) JX22(1) JX22(2) JX38(1) JX38(2) JX47(1) JX47(2) JX96(1) JX96(2) JX172(1)JX17Different strains of two concentration gradients图 2.1 不同菌株两个浓度梯度不同时间的抑藻率变化横坐标菌株 1(JX03)、2(JX09)、3(JX14)、4(JX22)、5(JX38)、6(JX47)、分别为 Bacillus cereus Y2,Bacillus sp. TR,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sp. TF1-3,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LH15,Bacillus cereus K55,B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JT-0602。标注(1)为添加菌的量为藻浓的 10%的量为藻浓的 20%;0、2、4、6 和 8 h 分别表示添加不同体积比的菌样品抑藻效果对应百分比变化;数据为平均值 SE(n=3),不同字母表示在 P性差异(Duncan 检验)。8 株抑藻菌株提取 DNA,以 Primer ID NO:1 及 Primer ID NO:2扩增获得(图 2.2)获得 1438 bp 的目的条带。

抑藻,系统发育树,菌株,变形杆菌


海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JX14 对锥状斯式藻抑藻机理的研究注:M:Maker;1-8 分别为八个抑藻菌株的样品。测序结果经序列比对后发现,菌株(JX14)的 16S rRNA 的编码基因和细cteria),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u芽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菌株的 16S rRNA 的编 99.86%的相似性(图 2.3)。

藻菌,共培养,高起始,超净台


硕士学位论文程用无菌漏斗在超净台缓慢添加 2,共培养装置如图 3.1 所示,培养2℃,光照强度为 5500 lx,光暗周于菌的生长已经处于对数生长期,指标的测定需在 14 d 之内完成。在 RNA 提取,取 3 份与高起始生物起始生物量菌共培养藻液进行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业;吴晓霞;张俊松;杨文彬;金银根;;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9期

2 戴树桂,赵凡,金朝晖,庄源益,袁有才;香蒲植物提取物的抑藻作用及其分离鉴定[J];环境化学;1997年03期

3 彭桂莹;陈永玲;韩玉珍;张庭廷;;乳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藻效应及机理[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04期

4 张孝杰;陈学豪;周立红;;三种材料的抑藻效果及其毒性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5 洪喻;胡洪营;黄晶晶;迫田章义;下桥雅树;李锋民;;芦竹抑藻物质的初步分离及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效果[J];环境化学;2008年06期

6 张孝杰;陈学豪;周立红;;两种固定化方法的抑藻剂效果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7 叶德宁;贾金平;许云峰;许东辉;;水力空化耦合电解抑藻工艺性能的初步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8 张胜娟;夏文彤;杨晓辉;张庭廷;;槐叶萍抑藻效应及其抑藻物质的分离鉴定[J];卫生研究;2016年03期

9 何宗祥;张庭廷;;四种十八碳脂肪酸抑藻时-效关系分析的数学模型设计[J];生态学报;2011年23期

10 杨善元,俞子文,孙文浩,赵秉文,余叔文,吴厚铭,黄胜余,周惠强,马侃,劳霞飞;凤眼莲根系中抑藻物质分离与鉴定[J];植物生理学报;199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皓旻;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藻活性—结构关系、作用机制及抑藻剂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周立红;基于化感作用的环境友好型抑藻剂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武赟;女贞子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抑制作用与机理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4 王捷;汾河太原河段水华藻及生物源物质抑藻机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5 肖溪;大麦秸秆对蓝藻化感抑制作用与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孔赟;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阴盼晴;海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JX14对锥状斯式藻抑藻机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2 迟雯丹;海洋细菌Ponticoccus sp. PD-2群体感应系统及对抑藻功能的调控探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3 张卫明;抑藻剂对水体中藻类去除效果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4 张孝杰;白千层的抑藻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集美大学;2013年

5 杜青波;几种中草药的化感抑藻作用及其生态安全性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7年

6 王琼;一株铜绿微囊藻抑藻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藻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左奇丽;水蕴草对水中氮磷的去除及其抑藻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8 胡利静;铜绿微囊藻环保型抑制剂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9 夏洁;龙爪槐抑藻化感物质的分离、抑藻机理及应用效果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10 李藩;小麦麸皮水浸提液中抑藻物质分离与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5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45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