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北冰洋双扩散阶梯结构与无双扩散海域的特殊物理过程

发布时间:2020-10-20 13:21
   利用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CTD和LADCP数据,研究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双扩散阶梯结构与无双扩散海域的特殊物理过程。数据表明,双扩散阶梯在加拿大海盆广泛存在,既是温度阶梯,也是盐度阶梯。在加拿大海盆中部和北部的深水海域观测到了明显的双扩散阶梯,阶梯结构在深度分布上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双扩散阶梯发生在100~500 m的深度范围内,稳定的阶梯结构位于温跃层所在深度,阶梯高度1~5 m,深度较大的阶梯通常是复合阶梯。 双扩散阶梯发生在北冰洋的主盐度跃层,也是密度跃层,是北极中层水与上层水的分界面,跃层强烈的层化和障碍层抑制了海水的垂向湍流混合。双扩散阶梯的存在意味着海洋湍流运动非常微弱,穿越双扩散海域的垂向热通量很小,微弱的热损失使得北极中层水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保持其温度特征。自从1999年起,北极中层水增暖的信号进入加拿大海盆,双扩散阶梯的存在使增暖的信号在北冰洋得以长距离保持,成为示踪北极中层水运移路径的重要信号。 基于双扩散热通量定律,估计200~300 m深度平均的双扩散热通量约为0.05~0.22Wm~(-2),与近期的研究结果接近,与较早的研究结果相比大了一倍,可能是中层水增暖导致双扩散热通量增大。但由于双扩散热通量远小于表面混合层对海冰的平均热通量,北极中层水的热量很少进入海洋上层,因此,在加拿大海盆中部和北部,来自北极中层水的垂向热通量对海表面热收支的影响不是重要的。但是,在加拿大海盆南部海域和海盆边缘,较强的湍流运动导致双扩散阶梯消失,北极中层水的热量可能对上层海洋结构和热通量产生显著影响。计算得到的无双扩散海域200~300 m深度平均的垂向热通量约为0.64~0.89Wm~(-2),比双扩散海域的垂向热通量大4~10倍。正是这更大的垂向热通量导致了北极中层水的热量无法保持,也导致了中层水增暖信号被削弱。 加拿大海盆的大范围海域存在双扩散阶梯,使中层水增暖信号在北冰洋得以长距离保持,但在加拿大海盆南部陆坡附近海域不存在双扩散阶梯现象,观测发现那里的中层水增暖信号也趋于消失,表明那里存在较大的垂向热通量。选耳义波弗特海,将实测的无双扩散海域划定为“热损失带”,并从两方面计算了在这个海域北极中层水的热量损失:一方面,基于PP参数化方案,计算通过密度跃层向上的湍流热扩散率约为3.59×10~(10)J/s;另一方面,计算流入和流出热损失带的北极中层水的热含量之差,用以估计北极中层水流经热损失带过程中热含量的损失率,计算的结果约为6.70×10~(10)J/s。垂向湍流热扩散率与热含量损失率的量级相同,表明北极中层水在流动过程中热含量降低主要是垂向湍流热扩散造成的。 双扩散对流导致的阶梯状均匀混合在加拿大海盆广泛存在,在双扩散海域北极中层水的热量很少进入海洋上层。而在无双扩散海域湍流运动破坏了双扩散阶梯,打破了北极中层暖水的物理封闭性。较大的热量损失表明该海域湍流运动很强,其可能原因有两个:其一,陆坡海域受侧边界摩擦的影响,使湍流运动增强,导致北极中层水较大的垂向热输运;另一个原因是海水的补偿运动可能在波弗特海陆坡附近发生上升流,上升运动将密度跃层向上提升。跃层深度变浅将受到表面运动更大的影响,导致湍流运动增强,双扩散阶梯不存在或被破坏。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P731.2
【部分图文】:

示意图,双扩散,现象,示意图


成双扩散阶梯,即温度和盐度阶梯。’当暖而咸的海水位于冷而淡的海水之上时,形成“盐指”。界面之上是高温高盐的海水,界面之下是低温低盐的海水(图1一1(b)),产生向下的盐通量和向下的热通量(图1一1(a)),由于绝大部分热量是从侧向扩散的(图1一1(c)),热通量远小于盐通量,联合效应导致向下的密度通量。当冷而淡的海水位于暖而咸的海水之上时,发生“双扩散对流”现象。界面之上是低温低盐的海水,界面之下是高温高盐的海水,向上的热通量和向上的盐通量(热通量远大于盐通量)的联合效应,导致向下的密度通量(图1一1(d))

海洋站,北极,位图,双扩散


大测量深度600om,最大误差 1en岁s。CTD与LADCP捆绑在一起下放,因此观测数据是同步的。在考察中,科考人员用了大量时间,对所有的深水测站进行了双扩散阶梯观测(图2一l),并在可能发生双扩散阶梯现象的深度采用低速下放,下放速度控制在 15mlmin以内,即25c耐s以内。观测时间为2008年8月7日至9月5日。本文利用以上数据,研究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双扩散阶梯现象。图2一 12008年北极考察海洋站位图图中绘出了500m,l00()m,2000m,3000m等深线

位图,观测站,双扩散,断面


北冰洋双扩散阶梯结构与无双扩散海域的特殊物理过程为了进一步分析无双扩散海域的特殊物理过程,本文选取波弗特海西部的三个断面(B1断面、Sl断面、S2断面)(图2一2),进行深入研究。这几个断面可以代表2008年航次中无双扩散海域的基本水文特征。图2一2波弗特海观测站位图2.2研究方法2.2.1利用双扩散热通量定律计算垂向热通量T山书 er(1973)指出,双扩散层结的相对强度可以用盐度与温度的垂向梯度比R,来描述,即稳定性比或密度比[201。R,=那Z/aTz(2一1)其中,a二一p一,助归T,为热膨胀系数,刀二一p一‘助/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史久新,赵进平;北冰洋盐跃层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2 赵倩;赵进平;;加拿大海盆双扩散阶梯结构分布与热通量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3 郭心顺;杨庆轩;康建军;田纪伟;;LADCP数据处理方法的探讨及其对应软件包的使用[J];海洋技术;2006年04期

4 ;Warming in Arctic intermediate and deep waters around Chukchi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in 1999[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5年08期

5 史久新;赵进平;矫玉田;曹勇;;A sub-surface eddy at inertial current layer in the Canada Basin,Arctic Ocean[J];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2007年02期

6 赵进平,史久新;北极环极边界流研究及其主要科学问题[J];极地研究;2004年03期

7 张莹;赵进平;;加拿大海盆冰下表层海水湍扩散系数估计[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8 ;A double-halocline structure in the Canada Basin of the Arctic Ocean[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2848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48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5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