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胶州湾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14:23
   胶州湾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是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青岛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环胶州湾地区形成了高度密集的产业区,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加等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并深刻地影响着胶州湾沿岸海洋环境,大量富含氮、磷及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胶州湾,导致胶州湾污染日趋加重,生态环境逐步退化。因此,运用科学的海洋带综合治理理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区域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综合政府、公民、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开展多种主体合作、手段多样化的胶州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基于上述现状,本文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分析胶州湾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动态循环变化,探讨胶州湾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同时,借鉴日本东京湾治理的经验,在胶州湾的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加以运用,并为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具体对策性建议和有效的实施途径。 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首先,阐述胶州湾生态环境治理运用的三大理论基础,即: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区域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同时,分析胶州湾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治理的必要性。 其次,对胶州湾生态环境现状及原因作出详尽的分析。 再次,选取日本东京湾为参照,对比分析胶州湾周边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借鉴日本东京湾的治理经验,得出对胶州湾规划治理的启示。 最后,分析影响胶州湾生态环境治理的四大因素,提出了胶州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即树立胶州湾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最终实现胶州湾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X55
【部分图文】:

胶州湾,新闻网,青岛,海岸线


海岸线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在不断变化。胶州湾海岸线也在不断改变着。下面是两幅胶州湾不同时期的图片。图2一,1928年的胶州湾图2一2今天的胶州湾(图2一1图2一2资料均来源青岛新闻网)①夏东兴.海岸带与海岸线〔几海岸工程2006,25(增刊):13

东京湾


第一节日本东京湾概况然环境本本州岛东南岸,南北长140千米,东西宽20衅之间,约7000米。湾口的剑崎至洲崎一线宽南口浦贺水道深达700米。东京湾附近为海洋。年降水量1700毫米。潮汐类型为不正规半日。①东京湾有多摩川、鹤见川、江户川、荒川等沿岸深10一20米左右,填海造陆面积达1.3万都、千叶县和神奈川县),是日本的政治、经同它南面的横滨和东面的千叶共同构成了闻名日本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俊宏;任一平;徐宾铎;张崇良;薛莹;纪毓鹏;;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2 陈金瑞;陈学恩;于华明;闫运伟;单士亮;赵健;;胶州湾潮汐潮流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3 杨东方;丁咨汝;郑琳;卜志国;石强;;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HCH的分布及均匀性[J];海岸工程;2011年02期

4 杨东方;苗振清;丁咨汝;徐焕志;曹根庭;;有机农药六六六对胶州湾海域水质的影响Ⅱ.污染源变化过程[J];海洋科学;2011年05期

5 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李炎;;胶州湾冲淤灾害地质及环境稳定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6 毛秀香;;浅谈胶州湾主要污染物的综合治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9期

7 李凤业;李学刚;齐君;宋金明;;近百年来胶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过程及其环境意义[J];海洋学研究;2011年02期

8 赵晶晶;;风力发电场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9 曹晓燕;葛成凤;杨桂朋;;胶州湾沉积物表面酸碱性质及对铜的吸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10 王志宪;吕霄飞;张峰;;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虹;胶州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2 赵淑江;胶州湾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因子的长期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3 刘哲;胶州湾水体交换与营养盐收支过程数值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侯新文;环胶州湾地区城市地质及工程建设适宜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闫菊;胶州湾海域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刘东艳;胶州湾浮游植物与沉积物中硅藻群落结构演替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孙磊;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边淑华;基岩海湾潮汐通道动力地貌及其发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汪亚平;胶州湾及邻近海区沉积动力学[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10 宋秀贤;我国典型海域营养盐特征对赤潮形成的影响及赤潮防治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云;胶州湾水域富营养化特征和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孙蜀东;胶州湾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移植放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董贺平;胶州湾层序地层及潮流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李丹丹;砷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改进及其在胶州湾、黄、东海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刘飞;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陈应华;胶州湾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D];汕头大学;2002年

7 田胜艳;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马妍妍;基于遥感的胶州湾湿地动态变化及质量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张林;胶州湾建设桩基式海上城市的可行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纪朝彬;胶州湾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1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61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4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