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延伸区与南海的海平面异常及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P731.2
【部分图文】:
黑潮延伸区和南海的海平面异常及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10)厄尔尼诺现象:利用星载高度计测量出赤道太平洋海域海面高度的时间序列,可以分析出其大尺度波动传播和变化的特征,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发展进行预报。中尺度海洋现象包括涡旋、上升流和锋面等。中尺度现象频繁发生的区域一般对应较显著的海平面变化,下面介绍高度计测高原理:
黑潮延伸区和南海的海平面异常及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SSHa)等值线。由于前者网格较密,为 1/3°×1/3°,后者较疏,为 1°×1°,所以后者等值线图较粗糙,但从图中仍能看到中尺度涡的对应关系。图 2(b)中在 140°E、33°N 处有一高值区对应的反气旋涡,图 2(a)对应位置也出现大范围高值区;图 2(a)中(145oE,34oN)、(149oE, 32oN)和(152oE, 36oN)处存在三个小型冷涡,呈东南-西北-东北走向,在图 2(b)中连成一个倒“L”型较大冷涡;在 150°E、35°N 处和 160°E、33°N处,两张图中均显示了清晰的反气旋涡,两涡中间均为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气旋涡;以 165°E、33°N 处为核心,两图均存在一南北向椭圆型气旋涡。日本东部的 整 个 黑 潮 延 伸 区 , 气 旋 涡 、 反 气 旋 涡 交 替 存 在 , 集 中 排 列 于 矩 形 区 域(151oE-165oE, 32oN-36oN)内,自西至东依次为暖-冷-暖-冷涡。各区域涡旋分布对应关系良好。
图0ao卫0卫0ao日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繁銮,李海华,官军;南海地震活动中的时空有序现象[J];中国地震;1993年03期
2 黄咣凯;南海油气勘探又受外商青睐[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6期
3 黄咣凯;南海钻获高产油气井[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2期
4 赵宝勋;试评南海海上定点站的质量[J];海洋测绘;1996年03期
5 许金山,田纪伟,魏恩泊;南海与太平洋表层水温卫星遥感资料的子波频谱分析[J];科学通报;2000年11期
6 朱照宇,邱燕,周厚云,陈俊仁,欧阳婷萍,钟和贤,谢久兵;南海全球变化研究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04期
7 林子;南海纪行[J];时代潮;2004年19期
8 王秀娟,吴时国,郭璇,徐宁;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估计[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3期
9 付少英;烃类成因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控制[J];地学前缘;2005年03期
10 郭伟;王颖;;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J];第四纪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刚;全球环流对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王桂华;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吴自库;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陈海英;南海上层海洋变异分析及海表温度统计学可预报性试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谢玲玲;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与南海水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崔红;南海对于台风伊布都响应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7 张艳伟;南海陆架坡风致混合及长期混合观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吴振利;南海西北次海盆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蒲晓强;中国边缘海典型海域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硫的循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10 荣增瑞;长江羽流混合与扩散过程和南海海平面低频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刚;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演变之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乔芬;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广建;南海潮汐数值预报[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周冠华;基于ComGIS的南海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陈湘青;南海中小企业品牌创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6 赵双飞;GIS技术支持下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彩华;南海地理学与鱼类生物多样性及渔业区划关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8 翟丽;南海风生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9 张亚妮;南海上层水温的准双周和天气尺度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熊涛;《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起源、困境与出路[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3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6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