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废黄河三角洲淤泥质海岸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23:10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自1855年黄河改道北归渤海以来,长期处于侵蚀和调整过程之中。分析该区海岸稳定性并科学评价海岸的稳定程度,探讨维护海岸稳定性的预防措施,可以为海岸防护与海岸带开发利用等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废黄河三角洲淤泥质海岸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和遥感手段,就海岸稳定性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通过2007年8月-2008年12月期间废黄河三角洲的四次野外调查,对灌河口至射阳河口岸段所采底质样和相应岸段潮滩表层沉积物样进行了粒度分析,并结合地质地貌、水动力条件和水深高程资料,探讨了废黄河三角洲海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分布类型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海域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由陆向海粒径逐渐变细,沿岸分布上则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变粗的规律;整个研究区域的沉积物呈现较粗,分选较差,呈正偏,峰度平坦的粒度特征;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受侵蚀作用出现粗化现象。为此,针对本区沉积特征探讨了其影响机制,旨在深入研究海岸稳定性的动态变化。 2.分析历史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的演变历史,并结合近期实地调查,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1987、2000和2007年的Landsat TM/ETM数据)和1:50000地形图,对废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和滩涂进行了遥感解译,通过岸线对比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近20年来的海岸动态变化,并对不同岸段的稳定性进行了划分。 3针对废黄河三角洲淤泥质海岸的特征,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探讨了影响本区海岸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合理、有序、可持续开发利用海岸带及本区后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4.在海岸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岸段的稳定性现状,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讨论:其一,划定海岸侵蚀预警线,尤其是对典型的侵蚀岸段设置预警线,在预警线至海的范围内不得建筑人工构筑物;其二,建立海岸稳定性监测网络,实时掌控海岸动态变化;其三,制定相关政策及管理条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因地制宜修建护岸工程。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P737.1
【部分图文】:

海岸防护工程,浅洼地,地形,射阳河


由于海岸防护工程的逐步实施和水动力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该段岸线后退的速率得以逐渐控制,三角洲的形态也渐趋稳定。现在的废黄河三角洲自然上西起响水云梯关,北起灌河口,南至射阳河口(图2.1),面积78ookinZ,地面高程1一3m。地形较为平坦,局部存在沙脊地形和冲刷浅洼地,地面物质组成多为粘土或亚粘土。Nr一份-119。8.120。0.120。2.研究区域位置7120。4.120.6.E图 2.1

区域构造图,区域构造图,断块


2.1地质地貌条件废黄河三角洲处于扬子断块和华北断块的结合部,在地质构造上隶属于扬子准地台,是下扬子地台褶带北部苏北凹陷区盐阜凹陷(图2.2)的一部分(任纪舜,1980)。下扬子断块的基底由元古、早古生界的前震旦纪变质岩构成,其形成期约在7亿年前;自震旦纪晚期至中、下三叠纪,下扬子地台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发展阶段,沉积了一套地台型海相硅酸盐和浅海相碎屑岩为主的地层,岩层间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稳定的沉积环境;三叠纪后该地台活化,进入了一个构造运动活跃的阶段,形成了本区地貌发育的基本格局(孟庆海

等值线图,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分潮,江苏


江苏沿海主要受两个潮波系统控制,以废黄河口外北纬34030‘,东经 121010‘附近的无潮点为中心的旋转潮波控制着北部海区,南部海区则受自东海进入的前进潮波制约,两大潮波系统的波峰线在弦港岸外辐合(图2.4)。海岸地貌的塑造受当地潮汐和潮流特征的影响,两大潮波系统的辐合以及波节点和波腹点的位置也与潮汐、潮流特征有着密切关联(王艳红,2006)。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所在的南黄海北部海域受旋转潮波系统控制,拐角岸段北侧中山河口附近为旋转流,其余海域则以往复流为主。卜经心豪了~孔雷琳燕熟洲吞级燕一J。傲井轰井尽拼;孕蜂戮乡摊龚舞汽二欠会州渺书轰索鉴珍牌胜令盆轰鑫;姗淞豪巍案僻撅娜布l图2.4江苏岸外MZ分潮等值线图(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君阳;谷国传;;废黄河口海岸近期侵蚀特征与机理[J];海岸工程;2011年02期

2 丁建国;张文兴;徐明;王永东;;长江镇扬河段世业洲左右汊分流比变化分析[J];江苏水利;2011年07期

3 樊彦国;李瑞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蚀退及防护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S1期

4 庞启秀;辛海霞;;大风浪期间淤泥质海岸实测含沙量影响因素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1年04期

5 毛建华;刘太祥;刘洪庆;刘洪发;杨长青;于国芹;韩桂鸥;田书温;;滨海盐土绿化的排盐改土技术规程编制说明[J];天津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6 丁亚杰;;遥感自动提取海岸线方法[J];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孔雨光;苏北海岸防护林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量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王艳红;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过程中的变异特征及整体防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桂山;中国海岸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1年

4 王常颖;基于数据挖掘的遥感影像海岸带地物分类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刘涛;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现代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6 张培玉;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张庆河;规则波、不规则波与淤泥质底床的相互作用[D];天津大学;199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勤;废黄河三角洲淤泥质海岸稳定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修强;基于GIS和RS的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黄志扬;连云港淤泥质海岸深水航道泥沙淤积数值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哈长伟;江苏淤泥质海岸侵蚀与沉积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小峰;海岸线卫星遥感提取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6 方国智;基于RS和GIS的辽宁省海岸线百年变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张子鹏;辽宁海岸带地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董海军;淤泥质海岸港口疏浚维护水深测量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温洪涌;海岸泥沙输移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樊勇;潜堤在保滩促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4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64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9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