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基于遥感反演的近20a莱州湾表层悬浮泥沙和叶绿素a时空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3:29
   随着国家对海洋经济和海洋战略的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保护工作也越来越深入细致。针对海洋污染和海洋资源开发等问题,研究海洋的监测技术和手段越来越精准。海洋遥感技术是进行海水质量和海洋环境监测的有力手段。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水色遥感研究现状,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多光谱数据对莱州湾1996--2015年近20年间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动力条件下的悬浮泥沙和叶绿素a进行反演研究,综合分析莱州湾海域悬浮泥沙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扩散规律。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阐明水色遥感研究机理,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的水色遥感研究进展,尤其是近岸水体的悬浮泥沙和叶绿素a的定量反演研究及其应用的现状和进展。对莱州湾研究区域具有明确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并选择了适合的水质遥感反演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即Landsat系列产品。(2)详细介绍了莱州湾地区的区域背景和基本状况,对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简单介绍,对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流程上做了重点介绍,建立了水专题信息提取和水质专体信息提取的新方法。(3)选取莱州湾1996--2015年间16景遥感影像进行研究,对遥感影像进行一系列预处理,提高影像信息质量。通过对悬浮泥沙和叶绿素a的物理光学性质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光谱信息的莱州湾悬浮泥沙和叶绿素a浓度建立反演模型,并得到较为理想的反演结果。在只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的水体光谱信息建立水色反演模型,可以进行较大空间尺度的水域表层悬浮泥沙和叶绿素反演,能够快速查明水色变化情况,使得遥感对水色分析更加方便简单。(4)针对莱州湾的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扩散规律进行详细分析。莱州湾海域的悬浮泥沙分布范围受丰枯水期入海径流的影响,枯水期的分布范围要大于丰水期,黄河河口外的高流速带和潮流剪切锋共同控制着悬浮泥沙的扩散方向和范围,莱州湾高浓度悬浮泥沙主要分布在黄河河口至小清河口附近海域。通常在5级以下风力的情况下,风对莱州湾表层悬浮泥沙的扩散有影响,但悬浮泥沙扩散和分布的总体特征没有改变,潮流仍然是悬浮泥沙扩散的主要动力,莱州湾高流速区与表层悬浮泥沙高浓度区伴随出现。(5)针对莱州湾的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扩散规律进行详细分析。莱州湾海域的叶绿素a高浓度水体主要分布在莱州湾东岸及东南部海域,呈片状分布,在潮流等动力作用下从近岸向湾内扩散。莱州湾内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叶绿素a含量不同,丰水期的叶绿素a覆盖范围要大于枯水期,枯水期的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丰水期。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浓度最低,随着春季气温上升,水中浮游植物迅速生长,夏季到达生长高峰,水中叶绿素a浓度达到最高,秋季随着水温降低,水中营养物质也耗尽,叶绿素a浓度又逐渐降低。大型水库和水土保持工程以及近岸海水养殖都对近岸海域的叶绿素a的浓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学位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P715.7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洋水色遥感发展研究现状
        1.2.1 悬浮泥沙的遥感反演研究现状
        1.2.2 叶绿素a的遥感反演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主要章节
第2章 水色遥感机理
    2.1 海洋水色遥感机理
    2.2 海水成分及其光学特性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遥感数据
    3.1 区域背景
        3.1.1 气象与气候
        3.1.2 海洋水文
        3.1.3 入海河流
    3.2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3.2.1 Landsat数据介绍
        3.2.2 数据预处理
第4章 表层悬浮泥沙的反演研究
    4.1 悬浮泥沙遥感反演的一般原理
    4.2 历史实测数据
    4.3 莱州湾表层悬浮泥沙反演
    4.4 莱州湾表层悬浮泥沙反演结果
    4.5 丰、枯水期莱州湾表层悬浮泥沙结果对比
    4.6 莱州湾表层悬浮泥沙分布与扩散机制分析
        4.6.1 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4.6.2 潮流及余流的影响
        4.6.3 风及风浪的影响
        4.6.4 风暴潮的影响
        4.6.5 人类活动的影响
        4.6.6 小结
第5章 叶绿素a的反演研究
    5.1 莱州湾叶绿素a遥感反演
    5.2 莱州湾叶绿素a反演结果
    5.3 丰、枯水期莱州湾叶绿素a结果对比
    5.4 莱州湾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及分析
        5.4.1 影响因素
        5.4.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本文结论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纪江;胡日军;朱龙海;冷星;袁晓东;刘成;;潮流作用下蓬莱近岸海域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J];海洋地质前沿;2017年12期

2 邓杰;程宗毛;;杭州湾悬浮泥沙浓度时间序列模型和预测[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3 杨曦光;黄海军;严立文;刘艳霞;马立杰;;近岸水体表层悬浮泥沙平均粒径遥感反演[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年02期

4 陈勇;韩震;杨丽君;徐俊杰;刘曦;;长江口水体表层悬浮泥沙时空分布对环境演变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1期

5 戴茜;单红仙;崔文林;贾永刚;;悬浮泥沙含量与电导率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6 邬国锋;崔丽娟;纪伟涛;;基于时间序列MODIS影像的鄱阳湖丰水期悬浮泥沙浓度反演及变化[J];湖泊科学;2009年02期

7 王繁;凌在盈;周斌;宋立松;王新;;MODIS监测河口水体悬浮泥沙质量浓度的短期变异[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4期

8 唐建华;梁斌;李若华;;强潮河口悬浮泥沙浓度垂向结构分析——以杭州湾乍浦水域大潮期为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李洪灵;张鹰;姜杰;;基于遥感方法反演悬浮泥沙分布[J];水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10 乐华福,林寿仁,赵太初,陈立娣;近海Ⅱ类海水反射率与表面悬浮泥沙相关性的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斌;长江口附近海域三维悬浮泥沙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王元叶;细颗粒泥沙近底边界层观测和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恩仁;长江口悬浮泥沙的吸附—解吸作用对元素固—液相态转化控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毕乃双;黄河三角洲毗邻海域悬浮泥沙扩散和季节性变化及冲淤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丁又专;卫星遥感海表温度与悬浮泥沙浓度的资料重构及数据同化试验[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利花;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水体关键动力参数的遥感反演研究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况润元;长江口水色遥感参数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陆建忠;遥感反演与数值模拟耦合的渤海悬浮泥沙输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史文静;黄河口悬浮泥沙扩散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郁斢兰;海上交通枢纽建设的悬浮泥沙数值模拟与遥感监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敏超;舟山海域悬浮泥沙遥感反演与动力因素分析[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2 姜丽君;基于遥感反演的近20a莱州湾表层悬浮泥沙和叶绿素a时空变化研究[D];鲁东大学;2018年

3 余湾;基于遥感的梅山水道北堤对悬浮泥沙分布的影响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年

4 郝福星;南方花岗岩区典型崩岗小流域悬浮泥沙来源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5 李文凯;河口海域悬浮泥沙时空动态遥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6 黄聪;基于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的鄱阳湖水体悬浮泥沙浓度反演与决策树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7 崔娟;曹妃甸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8 刘慧慧;河北曹妃甸地区近海表层悬浮泥沙浓度的遥感反演与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9 戴茜;基于电导率判定黄河三角洲悬浮泥沙浓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吴振国;长江万州段悬浮泥沙颗粒物对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6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66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e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