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内波的哈密顿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20-11-02 05:33
   海洋内波具有随机性,这被认为是导致声场起伏的主要原因之一。浅海内波谱不同于大洋GM经验谱。深入研究探索浅海内波动力学和随机谱特性,对于澄清浅海声场起伏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浅海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浅海内波对于浅海声场起伏有着决定性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这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理论描述。 本文从近些年发展的有关应用弱湍流理论解释海洋内波谱的研究出发,试图寻找一条可能解释浅海内波谱特性的途径。首先,基于海洋实验数据分析了浅海内波谱特性,指出它与深海GM谱不同;接着,系统地总结了Zakharov等人发展的基于波-波相互作用的弱湍流理论,对文献中没有给出推导的一些关键性公式进行了细致的推导,并讨论了Kolmogorov-Zakharov谱(KZ谱)在海洋内波研究方面可能的应用;最后,总结了Lvov和Tabak对于深海GM谱的弱湍流理论解释;介绍并细致推导了Madja、Mclaughlin和Tabak(1997)提出的一维MMT模型及其特性。MMT模型虽然只是一维模型,但再现了许多浅海试验中有趣的现象,譬如孤子等相干结构。相干结构被认为可能影响到高频内波谱特性。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些年发展的有关弱湍流理论解释海洋内波谱的研究。然而这些理论似乎无法较一致地解释浅海甚至深海内波随机谱,这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P731.24
【部分图文】:

示意图,海区,示意图,黄海


0.3 2005-09 黄海实验及数据处理2005 年 9 月 7 日到 9 月 10 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声学研究室与国内多家水声科研单位合作,在黄海北部冷水团边缘进行了黄海锋面与内波声学实验(YFIAE2005)。本次实验是在黄海朝连岛东南部同纬度的 AD 两点之间进行的。如图 1 所示,自西向东依次为 A,B,H1,H2,H3,C,H4,D 八个主要实验站位,其具体位置如下:A (121°15.00'E,35°15.00'N); B (121°21.11'E,35°15.00'N);H1 (121°27.22'E,35°15.00'N); H2 (121°33.33'E,35°15.00'N);H3 (121°39.45'E,35°15.00'N); C (121°45.56'E,35°15.00'N);H4 (121°57.78'E,35°15.00'N); D (122°22.23'E,35°15.00'N)。

剖面图,温度剖面,站位,温跃层


7图3是由接受船温度传感器链所测41小时温度数据在深度-时间平面上所做的剖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到有明显的周期为 12.5 小时的内潮波。在内潮波上叠加了大量的高频内波。图 4(图 3 的部分放大)是温跃层处 9 月 8 日 21 点 30 分至 23 点 30 分两个小时温度链数据在深度-时间平面上的剖面图,图3 接收船抛锚点B 站位41小时温度剖面图图 4 接收船抛锚点 B 站位 2 小时温度剖面图(温跃层的?

温跃层,站位,温度剖面


接收船抛锚点B站位2小时温度剖面图(温跃层的放大部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肇廷,姚凤朝,隋红波;分层海洋中运动物体生成的内波[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徐肇廷,沈国谨,王伟,王爱群;新型三维内波及分层流水槽系统[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徐肇廷,徐昊;运动物体生成内波的一类非线性谱方程组[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刘进忠,王宁,高大治;浅海内波及声场起伏数值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徐肇廷;于佳;王伯雄;;光学在内波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黄维平;白兴兰;孙传栋;玄金;;国外Spar平台研究现状及中国南海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李欢;陈学恩;宋丹;;吕宋海峡M_2内潮生成与传播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1期

8 岳军;郑一;王金良;李俊焕;;南海内孤立波的周期特性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孙文俊;沈斌坚;;海洋内波ADCP监测技术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4期

10 姚志坚;张小峰;陆俊卿;;温度分层环境下的水库异重流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11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海峰;密度锁内水力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王升飞;密度锁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司广成;南海北部内潮与内孤立波特征的研究与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吕海滨;南海东北部内波的X波段雷达监测方法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马树青;浅海孤立子内波对声传播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周锋;平流对中国北部近海层化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1年

7 魏岗;分层流体中运动潜体生成的内波以及内波的垂向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4年

8 叶春生;海洋内波的特性和内波荷载[D];天津大学;2004年

9 申辉;海洋内波的遥感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10 陈小刚;N层密度分层流体界面波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鲁燕;HAMSOM模式在东海内潮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于万春;南黄海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欢;吕宋海峡M_2内潮生成与传播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于卫红;深水S-Spar平台水动力性能及其立管系统疲劳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韩林生;南海西北陆坡区不同尺度运动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谢励;内波作用下组合壳节点性能分析[D];宁波大学;2010年

7 崔逸琼;内波作用下组合壳体结构性能分析[D];宁波大学;2009年

8 刘碧涛;内孤立波与深海立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高原雪;海洋内孤立波与深海立管的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辜俊波;海洋内波与海浪的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6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66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