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9:47
活动构造与现代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底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震/海啸等灾害有着巨大的破坏性,使得地震和地质学家越来越关注它们。渤海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大陆东部强震的多发区,500年来有记录的6级以上的地震6次;同时,又是首都圈的门户,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渤海周边人口稠密,大、中和小型城市密布,因而对这一海域活动构造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本文基于最新获得的3000多公里的单道地震资料,结合收集的钻孔、地震等资料以及已有的基础地质研究的成果,深入剖析渤海海域(40°N以南)晚第四纪以来(128 kaB.P.)活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背景,研究它们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活动性,并探讨与渤海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海域内构造凹陷处断裂相对少,构造隆起和控制次级凹陷或凸起的主断裂上方断裂密集;在庙西凹陷西侧边缘和沙垒田凸起的东侧边缘存在2个活动断裂密集区;活动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长轴方向以近S-N向为主;与第三系断裂体系相比较,渤海晚更新世-全新世主要活动断裂的分布格局与之基本相似,但断裂密度要远大于前者;大多数断裂为正断裂,并在60-53ka B.P.和22-10ka B.P.这两个时期活动强烈,垂向活动速率是其它阶段的2倍。 (2)郯庐断裂在近地表表现出NNE向不连续分布的特征,分段性明显,以渤中2号断裂为界分成南北两段。南段最新活动时间为全新世,分成东西两支,东支断裂带宽度约4-8km,内部变形强烈,具负花状构造;西支断裂带的宽度约1.5-3km,倾向或东或西;北段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有一系列斜列的断裂组成。郯庐断裂晚第四纪具有右行走滑性质,但张性作用也非常明显,晚更新世-全新世各个时段的垂向活动速率都超过0.06mm/a;在60 ka B.P.左右具有较大的平均垂向活动速率0.146mm/a;近20 ka B.P.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8mm/a。 (3)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在渤海地区由不连续的走向一致的若干条次级断裂组成,次级断裂倾向或南或北,局部具有负花状构造;晚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为垂向运动,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平均垂向活动速率在0.032-0.124mm/a之间;在60 ka B.P.和20 ka B.P.左右具有较大的平均垂向活动速率,分别为0.110mm/a和0.124mm/a;近20 ka B.P.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6mm/a。 (4)NEE-EW向断裂数量极多,但浅层结构相对较为简单,断层面多为近直立,主要表现为张性断裂,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具有强烈的垂向运动特征,晚更新世-全新世平均垂向活动速率在0.05mm/a以上。 (5)主要界面埋深和沉积厚度显示,晚第四纪渤海的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相一致,并表现出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相同变化趋势。 (6)总体伸展背景下叠加了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渤海地区新生代构造的动力学机制;控制渤海晚第四纪浅层活动构造变形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早期断裂的活化作用。 (7)海域地震主要受NNE向的郯庐断裂带和NW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控制;小震主要发生于深度小于20km的地壳内。在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新发现的一个呈NE33°向延伸、长约26km、宽3km的近地表(海底下3m左右)凹陷带表明其发震构造是郯庐断裂带。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P738.4
【部分图文】:
渤海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1. 绪论和意义第四纪10-12万年以来发生过活动、现在正在活动的构造(邓起东等,2004),包括断裂、灾害,特别是地震活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构造、特别是断裂有关,如引发1976年里氏约84-140km的断裂带(江娃利,2006); 199Nojima断层的活动有关(Awata,1995)(图1裂带至今仍是强烈的地震活动构造带(Niem
84-140km的断裂带(江娃利,2006); 199ojima断层的活动有关(Awata,1995)(图裂带至今仍是强烈的地震活动构造带(Niem6.9级阪神地震位于Nojima断层上(断层已自http://home.hiroshima-u.ac.jp/kojio
1775 年 11 月 1 日,里斯本大地震引发了海啸,里斯本全城建筑在 6 分钟之内倾毁殆尽,约 10 万人死于海啸;1906 年 1 月 31 日,海底地震使哥伦比亚图马科部分淹没,海浪将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间所有住宅席卷而去,造成千余人的死亡;1960 年 5 月 22 日智利海沟 8.9 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整个太平洋,除智利外,美国夏威夷群岛、日本、俄罗斯、菲律宾等许多国家与地区沿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自 1900 年以来,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共发生了 11次 8 级以上的地震(徐杰等,2005a),2004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区发生的 8.7 级海底地震(Harinarayana 和 Hirata,2005)引发了巨大海啸,造成了近 25 万人员的死亡;2006 年 12 月台湾南部的屏东县恒春镇外海发生的 7级左右的海底地震除了造成数十名的人员伤亡外,还造成多条海底通信光缆受损,包括中国大陆、美洲地区、东南亚的对外通信以及数据网络全部都受到严重影响(图 1-3)。可见,海底断裂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破坏性是非常巨大的。海底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震/海啸等灾害有着巨大的破坏性,使得地震和地质学家越来越关注它们。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74397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P738.4
【部分图文】:
渤海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1. 绪论和意义第四纪10-12万年以来发生过活动、现在正在活动的构造(邓起东等,2004),包括断裂、灾害,特别是地震活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构造、特别是断裂有关,如引发1976年里氏约84-140km的断裂带(江娃利,2006); 199Nojima断层的活动有关(Awata,1995)(图1裂带至今仍是强烈的地震活动构造带(Niem
84-140km的断裂带(江娃利,2006); 199ojima断层的活动有关(Awata,1995)(图裂带至今仍是强烈的地震活动构造带(Niem6.9级阪神地震位于Nojima断层上(断层已自http://home.hiroshima-u.ac.jp/kojio
1775 年 11 月 1 日,里斯本大地震引发了海啸,里斯本全城建筑在 6 分钟之内倾毁殆尽,约 10 万人死于海啸;1906 年 1 月 31 日,海底地震使哥伦比亚图马科部分淹没,海浪将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间所有住宅席卷而去,造成千余人的死亡;1960 年 5 月 22 日智利海沟 8.9 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整个太平洋,除智利外,美国夏威夷群岛、日本、俄罗斯、菲律宾等许多国家与地区沿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自 1900 年以来,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共发生了 11次 8 级以上的地震(徐杰等,2005a),2004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区发生的 8.7 级海底地震(Harinarayana 和 Hirata,2005)引发了巨大海啸,造成了近 25 万人员的死亡;2006 年 12 月台湾南部的屏东县恒春镇外海发生的 7级左右的海底地震除了造成数十名的人员伤亡外,还造成多条海底通信光缆受损,包括中国大陆、美洲地区、东南亚的对外通信以及数据网络全部都受到严重影响(图 1-3)。可见,海底断裂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破坏性是非常巨大的。海底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震/海啸等灾害有着巨大的破坏性,使得地震和地质学家越来越关注它们。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惟;朱光;宋利宏;严乐佳;刘备;;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第四纪活动规律探讨[J];地学前缘;2013年04期
2 王公伯;李广雪;徐继尚;;近海人工岛稳定评价方法体系的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4期
3 刘忠诚;金秉福;王金城;刘炳辰;孔庆祥;;辽东湾滨岸带矿物组合分区及其意义[J];海洋通报;2014年03期
4 王培涛;高义;于福江;范婷婷;;基于数值模拟的渤海海域地震海啸危险性定量化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解秋红;渤海及邻区地应力场分析及构造稳定性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尹燕欣;基于海洋地震学的浅海水体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邢磊;海洋小多道地震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潘军;渤海OBS-2011深地震探测及深部构造成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文涛;莱州湾西岸工程地质环境及桩基础的适宜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潘大伟;曹妃甸浅海地区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周红建;营潍断裂带发育演化及其对两侧盆地构造格局的控制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胡惟;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新构造活动方式与深部背景[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5 刘忠诚;辽东湾海岸带沉积物碎屑矿物分析及其环境意义[D];鲁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4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7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