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13:33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在E1 Nino事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造成的影响,包括MJO垂直结构的变化、能量的改变以及通过风应力驱动海洋Kelvin波而对E1 Nino事件造成的影响,其中通过风应力驱动海洋Kelvin波造成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文中对E1 Nino事件过程中MJO垂直结构变化的研究采用NCEP风场资料,通过200hpa及850hpa上下两层季节内风场风散度的对比来确定MJO的垂直结构。经过研究,MJO的垂直结构在E1 Nino事件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上下两层风场位相相反的“斜压”结构,没有出现前人提出的E1 Nino事件过程中MJO垂直结构会趋向“正压”的情况。 对NCEP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分离出季节内信号,并用能量来表示季节内信号的强度,以此为指数来分析E1 Nino事件过程中MJO能量的变化。在发生E1 Nino事件的情况下,事件发生之前热带西太平洋MJO能量异常增大,并且MJO能量越强越能引起强E1 Nino事件;在E1 Nino事件发生后,热带西太平洋MJO能量迅速减小,持续性的处于能量负异常状态。MJO能量异常与海表面温度异常的SVD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呈正相关性。 通过NCEP纬向风异常数据与SODA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数据的相关分析得出,热带西太平洋西风异常在E1 Nino事件过程中,与东太平洋海温滞后6个月左右时相关性很好;而西风异常的重要来源是MJO事件的爆发,所以说明热带西太平洋MJO事件对E1 Nino事件有重要影响。热带西太平洋MJO事件通过风应力驱动海洋Kelvin波对E1 Nino事件造成影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采用NCEP风场资料及SODA温盐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首先用带通滤波的方法分离出赤道纬向风场中存在的MJO信号,然后计算与之相关的海洋Kelvin波参数;通过温盐资料计算出25.5kg·m-3等密度面深度,用来表示温跃层深度,对比E1 Nino事件过程中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及MJO相关的海洋Kelvin波参数的变化,分析热带西太平洋MJO事件通过与之相关的海洋Kelvin波对E1 Nino事件的影响程度。 MJO事件爆发后,对背景海洋的直接影响是产生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从而强迫背景海洋形成相关的赤道Kelvin波,此赤道Kelvin波可以将热带西太平洋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传到东太平洋,使热带东太平洋海洋状态发生变化,所以说,赤道Kelvin波在MJO事件影响E1 Nino事件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分析研究,当MJO相关的赤道Kelvin波强度越强,对温跃层信号传播的贡献越大,Kelvin波强度较弱时产生的影响很不明显;MJO相关的赤道Kelvin波传播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包括温跃层异常下沉信号和异常上升信号,当MJO相关的赤道Kelvin波东传的信号为温跃层异常下沉信号时会对E1 Nino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如果东传的信号为温跃层异常上升信号时会对E1 Nino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另外,背景海洋状态与其它扰动影响对E1 Nino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总而言之,热带西太平洋MJO事件只是对E1 Nino事件有重要影响,但并不能决定E1 Nino事件的发生。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P732.2
【部分图文】:

示意图,振子,示意图,东太平洋


吸p、‘*·决11,一泛K、]、ix、、、::、,·、图1一1延迟振子理论示意图 (ehunzaiwang,2006)[‘9]延迟振子理论(图1一1)主要考虑在东太平洋温跃层加深、海温正异常的同时,在赤道外中太平洋产生温跃层上升的Rossby波,该波向西传在西边界反射成为上升向东的Kelvin波,返回东太平洋的Kelvin波使得温跃层深度变浅,这与东太平洋本身的温跃层异常相反,因此抵消了东太平洋SST的正异常,形成负反馈机制。’rl、心从〔st〔r一 1I.n犷ifi犷《卜犷i!!;、t‘1一NI犷106/’了一月从少二到咖“、厂r\’寸\二凡、”.卜,_尸声一:二三一点气二一二一;Equato-一\-一_(乙生扮h、一一翎卜.一卜

示意图,充放电,东太平洋,温跃层


3j之犷找三‘.苦-Equator吸p、‘*·决11,一泛K、]、ix、、、::、,·、图1一1延迟振子理论示意图 (ehunzaiwang,2006)[‘9]延迟振子理论(图1一1)主要考虑在东太平洋温跃层加深、海温正异常的同时,在赤道外中太平洋产生温跃层上升的Rossby波,该波向西传在西边界反射成为上升向东的Kelvin波,返回东太平洋的Kelvin波使得温跃层深度变浅,这与东太平洋本身的温跃层异常相反,因此抵消了东太平洋SST的正异常,形成负反馈机制。’rl、心从〔st〔r一 1I.n犷ifi犷《卜犷i!!;、t‘1一NI犷106/’了一月从少二到咖“、厂r\’寸\二凡、”.卜

示意图,平流,振子,纬向流


130.卜嗯80.eo气习图1一4平流反射振子理论示意图 (ehunzaiwang,2006)[49]平流反射振子理论(图1一4)强调ENSO正反馈机制为纬向流的平流作用使得西太平洋暖池东移,并指出有三个负反馈过程将暖池推回其西太平洋的初始位置,其中有:与西边界波反射有关的异常纬向流,与东边界波反射有关的异常纬向流,以及暖池东边界辐合的平均纬向流。在ENSO的暖位相,中太平洋的赤道西风异常,产生的赤道上升Rossby波和下沉Kelvin波分别向西和向东传播。西传的上升Rossby波到达西边界以后反射成上升的赤道Kclvin波,而东传的下沉Kelvin波到达东边界反射成下沉Rossby波。由于上升Kelvin波和下沉Rossby波在赤道区都有向西的纬向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平;王超;章开美;;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年际异常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熊志方;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地球化学:碳、硅循环及古海洋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李元龙;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水团时空特征及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顾雷;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李丽平;海气系统季内振荡现象的气候学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郑建秋;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毅;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L Nino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公言华;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潜热长期变化特征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张伟;热带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王晓聪;中高纬低频振荡的经向分布特征及ENSO事件对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张增信;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杨青莹;热带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年际变化主要特征与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7 钟姗姗;太平洋海气系统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机制[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8 吴胜安;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9 王剑飞;苏禄海和菲律宾海深海沉积物中古菌群落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吴燕珠;不同海域异常模对中国地区冬季气温异常影响的诊断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7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77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9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