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浮标式海浪发电装置的柔性固定系统的研究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P743.2;TM612
【部分图文】:
图 1-1 全球年平均波浪能(kW/s)实验室研究成果各种海浪发电装置的对比,得知振荡浮子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1)相对于其他波能转换装置,振荡浮子波能转换装置制造最为简液压系统或机械系统传递能量,效率更高;3)采用液压系统,能成大规模发电系统,输出能量形式多样,可以是电力形式,也可[18]。本实验室根据浮标式海浪发电的优点,研制了一种新型浮装置,其结构图如图 1-2 所示。标式海浪发电装置中,包含三级能量机构,俘获波浪能转换为浮齿轮箱和蓄能系统将浮标的机械能转换为二级能量机构的机械能机械能转换为电能。-2 所示为浮标式海浪发电装置示意图,该装置主要由浮标 1、定、齿条 4、旋转装置 5、齿轮箱换向定向系统 6、同步带轮 7 和发为了解决浮标有可能绕定子旋转的问题,旋转装置 5 将圆齿条连,从而保证了齿轮齿条的啮合,在定子和浮标接合处的浮标上镶
图 1-2 浮标式海浪发电装置发电原理运动标齿条上下往复运动齿轮换向定向系统蓄能系统电能发电系统图 1-3 浮标式海浪发电装置发电原理海洋结构固定系统研究现状洋结构以浮式网箱和浮式防波堤为代表,浮垂直导桩固定两大类,而锚链固定一般分为固定形式。两类固定形式适应的海上环境以和垂直导桩固定两类固定形式的特点进行对见表 1-1[19]。表 1-1 两种固定方式的比较 锚链固定 垂直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1 垂直导桩固定形式垂直导桩固定方式是固定海上浮体的导向柱体,导向的桩体钉入海底的地中,浮体在导柱桩体上可以沿桩体轴向移动。当浮体受到海浪作用时,浮体着导柱桩做往复振荡,而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导柱桩的约束,导柱桩固定适用海水深度较浅的海域[20]。导柱桩结构如图 1-4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长龙,文圣常,张大错;分析海浪方向谱的扩展本征矢方法Ⅰ.方法的导出[J];海洋与湖沼;1995年01期
2 俞聿修,柳淑学;海浪的现场观测及其统计特性[J];中国海洋平台;1994年Z1期
3 方钟圣;《西北太平洋波浪统计集》与其他图册资料的比较[J];中国海洋平台;1997年01期
4 何毅,吴健;海浪光散射特性的理论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8年04期
5 蔡文静;;海浪是怎样形成的?[J];科学大众(小学版);2006年12期
6 缪启龙,周家翔,董亚非;南海海面风应力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1993年01期
7 何宜军;海浪微波散射理论模式[J];海洋与湖沼;2000年02期
8 管长龙;二阶非线性随机海浪波面高度和波面垂直速度的联合分布[J];海洋与湖沼;1997年05期
9 李文欢,朱万里;0016号台风(悟空)海浪及风暴潮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1年04期
10 管长龙;我国海浪理论及预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自力;海洋电磁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姜文正;数字立体摄影波浪测量技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吴伦宇;基于FVCOM的浪、流、泥沙模型耦合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冯兴如;重点区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与灾害评估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5 耿瑞光;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气垫船推进轴系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陈珲;动态海面及其上目标复合电磁散射与多普勒谱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Rita Tisiana Dwi Kuswardani;印尼海浪潮流耦合数值模式的发展及其上升流模拟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宋振亚;波致混合对气候模式中赤道SST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任宪刚;深浅海自升式平台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赵言伟;海面目标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松;用于浮标式海浪发电装置的柔性固定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孙展凤;波谱仪数据的海浪反演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孙效光;海浪统计特性的分析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魏登月;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海浪真实感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吴飞;海浪浪高数字化测试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贾佳;海面建模与绘制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李丽;弗吉尼娅·沃尔夫《海浪》的言语特色[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海滨;海洋背景磁场数值模拟及东中国海上层海流磁场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卢进;新型海浪永磁直线同步发电机及其系统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10 柳丽川;船舶姿态运动控制平台设计—海浪层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1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88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