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极地海冰厚度探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5 00:50
海冰作为地球冰雪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在海冰变化的研究中,海冰厚度是最重要的核心参数之一,也是海冰参数中最难测量的参数之一。本文介绍一种能够高效探测海冰厚度的电磁感应方法。该技术针对海冰和海水的电性差异,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精确探测仪器至冰水交界面的距离,以实现海冰厚度的测定。野外测量工作分别在南极与波罗的海北部的波西尼亚湾展开,并以冰面直接观测方式、船载悬挂方式和机载悬挂方式对不同区域内的海冰厚度进行探测。在获得实际数据后,通过电磁感应仪器观测的视电导率与同点位钻孔测量数据对比分析,建立了视电导率与海冰厚度的转换关系,并以均匀半空间模型和二层模型的正演计算解释说明,实现了对海冰厚度的换算。文章最后给出了探测研究得到的海冰厚度剖面,并对其做了误差评价和统计分析,证明了利用电磁感应方法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有效的测定海冰厚度。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海—冰—气相互作用概念示意图
第一章 绪论,不同模式得到的海冰厚度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主要原因是缺量海冰厚度观测数据支持模式研究以及对海冰特征与变化机制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各类技术手段获取的冰层厚度数据存在确定性,说明目前各种冰厚观测技术存在局限性,急需发展海测新技术研究。例如,2006 年 7 月,在南极科学委员会(SCAt 会议期间,由国际科联和 SCAR 联合召开南极海冰厚度学术研自 23 个国家从事海冰观测、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专家学就如何提高海冰厚度技术展开过集中研讨,足见发展海冰厚度的重大需求与挑战。
一种是是潜艇声纳剖面测量,另一种是泊系仰视声纳。纳设备搭载于潜艇或水下机器人平台上,获取的海冰厚度资家广法采用的数据(Paul, 2003; Hudson, 1990; Volker, 1998)。纳系统向上探索可以收集到海冰漂移的资料,也能很好地推,因为大约 90%的冰质量处于海平面以下,只能获得有限的资析。在北极由潜艇收集到的冰漂移概率密度函数的峰值约为ow, 1990; Tucker, 1992)。南极海冰的厚度无法借助于潜艇的支条约规定,核潜艇不能进入南极区域,避免对南极环境的影,水下机器人做为潜艇替代品,近年来在南极海冰研究领域。此外,锚系仰视声纳海冰测厚也已采用多年。由于仰视声精度受限于水下换能器的位置以及水温、潮汐和气压变化带,特别是诸如潜艇、水下机器人(AUV)等实施投入的经费巨声纳技术还无法单独满足极区海冰厚度观测的巨大需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磁感应技术在波罗的海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J]. 郭井学,程斌,孙波,崔祥斌,田钢. 极地研究. 2007(02)
[2]极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J].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康建成. 冰川冻土. 2006(01)
[3]海冰厚度的现场图像测量方法[J]. 毕祥军,于雷,王瑞学,岳前进. 冰川冻土. 2005(04)
[4]中国2003年北极海冰调查及未来北极海冰研究战略[J]. 李志军,张占海. 极地研究. 2004(03)
[5]电磁感应技术在堤坝隐患探测中的应用[J]. 聂杰,刘广明,杨劲松,戴伟如,姜艳.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4(02)
[6]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J]. 马丽娟,陆龙骅,卞林根. 极地研究. 2004(01)
[7]南极海冰遥感现场对比实验[J]. 康建成,唐述林,刘雷保. 极地研究. 2003(04)
[8]南极气候和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J]. 陈锦年,褚健婷,许兰英.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06)
[9]北半球高纬海冰主要气候特征的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数值模拟[J]. 刘喜迎,张学洪,俞永强. 地学前缘. 2003(02)
[10]近年来国外海冰模式发展的回顾[J]. 王学忠,孙照渤,胡邦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291732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海—冰—气相互作用概念示意图
第一章 绪论,不同模式得到的海冰厚度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主要原因是缺量海冰厚度观测数据支持模式研究以及对海冰特征与变化机制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各类技术手段获取的冰层厚度数据存在确定性,说明目前各种冰厚观测技术存在局限性,急需发展海测新技术研究。例如,2006 年 7 月,在南极科学委员会(SCAt 会议期间,由国际科联和 SCAR 联合召开南极海冰厚度学术研自 23 个国家从事海冰观测、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方面的专家学就如何提高海冰厚度技术展开过集中研讨,足见发展海冰厚度的重大需求与挑战。
一种是是潜艇声纳剖面测量,另一种是泊系仰视声纳。纳设备搭载于潜艇或水下机器人平台上,获取的海冰厚度资家广法采用的数据(Paul, 2003; Hudson, 1990; Volker, 1998)。纳系统向上探索可以收集到海冰漂移的资料,也能很好地推,因为大约 90%的冰质量处于海平面以下,只能获得有限的资析。在北极由潜艇收集到的冰漂移概率密度函数的峰值约为ow, 1990; Tucker, 1992)。南极海冰的厚度无法借助于潜艇的支条约规定,核潜艇不能进入南极区域,避免对南极环境的影,水下机器人做为潜艇替代品,近年来在南极海冰研究领域。此外,锚系仰视声纳海冰测厚也已采用多年。由于仰视声精度受限于水下换能器的位置以及水温、潮汐和气压变化带,特别是诸如潜艇、水下机器人(AUV)等实施投入的经费巨声纳技术还无法单独满足极区海冰厚度观测的巨大需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磁感应技术在波罗的海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J]. 郭井学,程斌,孙波,崔祥斌,田钢. 极地研究. 2007(02)
[2]极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J].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康建成. 冰川冻土. 2006(01)
[3]海冰厚度的现场图像测量方法[J]. 毕祥军,于雷,王瑞学,岳前进. 冰川冻土. 2005(04)
[4]中国2003年北极海冰调查及未来北极海冰研究战略[J]. 李志军,张占海. 极地研究. 2004(03)
[5]电磁感应技术在堤坝隐患探测中的应用[J]. 聂杰,刘广明,杨劲松,戴伟如,姜艳.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4(02)
[6]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J]. 马丽娟,陆龙骅,卞林根. 极地研究. 2004(01)
[7]南极海冰遥感现场对比实验[J]. 康建成,唐述林,刘雷保. 极地研究. 2003(04)
[8]南极气候和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J]. 陈锦年,褚健婷,许兰英.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06)
[9]北半球高纬海冰主要气候特征的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数值模拟[J]. 刘喜迎,张学洪,俞永强. 地学前缘. 2003(02)
[10]近年来国外海冰模式发展的回顾[J]. 王学忠,孙照渤,胡邦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2917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91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