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鸭绿江河口潮间带沉积特征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对流域水沙通量变化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0-12-15 20:35
  河流泥沙的输运和沉积成为河口三角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中入海水沙通量减少已成为全球河流的普遍现象,对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的发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前人较少将沉积结构与水沙通量变化结合起来,本文重点在于探讨沉积过程对流域水沙通量锐减的响应。2010-2011年间,在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采集10根柱状沉积物及34个表层沉积物,以及断面高程测量:并对样品进行粒度、210Pb比活度及沉积有机质(TOC、TN、δ13C、δ15N)测试。通过遥感手段,结合水文资料及流域事件,探析河口地区潮滩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受人类活动影响,鸭绿江流域的水沙通量呈阶段性减少,其中水库建设对于水沙调控起到关键作用。根据1958-2008年的水沙通量分布,将输沙量对时间进行累计分析,以1975年和1995年为分界点,可将输沙分布划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输沙量依次降低,且与流域水库建设密切相关,此外水沙通量季节分布也呈现“削峰填谷”的现象。鸭绿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支流瑗河的8倍,但两者的年均输沙量却相当,根本原因在于瑗河未修建具控制意义的水库。入海输沙的减少,导致河口地貌显著变化,潮滩沉积中记录了水沙通量的阶段性变化。根据...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河口三角洲对输沙通量变化的响应
        1.2.2 有机质示踪
        1.2.3 鸭绿江河口地区的研究进展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气象及水文
        2.2.1 气象
        2.2.2 波浪
        2.2.3 潮汐与潮流
    2.3 河口区地质概况
    2.4 河口地貌演化
        2.4.1 河口地貌
        2.4.2 西岸潮滩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及高程测量
    3.2 样品处理
    3.3 遥感图像数字化
    3.4 沉积物粒度分析
210Pb测年原理及分析">    3.5 210Pb测年原理及分析
    3.6 沉积物有机质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径流及输沙变化
    4.2 河口地貌变化
    4.3 沉积物粒度
        4.3.1 表层沉积物
        4.3.2 柱状沉积物
210Pb分布特征">    4.4 210Pb分布特征
    4.5 潮滩沉积速率
210Pb比活度受控因素">        4.5.1 210Pb比活度受控因素
210Pb本底值">        4.5.2 210Pb本底值
    4.6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
        4.6.1 表层沉积物有机质
        4.6.2 柱状沉积物有机质
第5章 讨论
    5.1 潮滩沉积速率及其控制因素
    5.2 流域径流及输沙年际变化其及控制因素
        5.2.1 径流及输沙
        5.2.2 径流及输沙的控制因素分析
        5.2.3 径流及输沙月季变化
    5.3 潮滩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5.3.1 阶段划分
        5.3.2 潮滩演化过程
    5.4 潮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5.4.1 沉积物对流域植被变化的响应
        5.4.2 沉积物对水样悬沙的响应
    5.5 潮滩有机质分布及其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5.5.1 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5.5.2 柱状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5.5.3 沉积物有机质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鸭绿江(丹东段)水质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J]. 吴红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0)
[2]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J]. 冉隆江,石勇,高建华,刘月,李富祥,白凤龙,李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02)
[3]鸭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动力特征对叶绿素分布的影响[J]. 于欣,杜家笔,高建华,杨旸,冉隆江,李富祥,刘月,程岩.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2(02)
[4]鸭绿江流域水利工程对河口三角洲的影响[J]. 王昊,张志全,胡远满.  生态学杂志. 2011(08)
[5]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演变特征[J]. 杨伟,陈沈良,陈小英,张旸.  人民黄河. 2010(10)
[6]鸭绿江河口及近岸地区稀土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J]. 严杰,高建华,李军,李家胜,白凤龙,程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04)
[7]辽宁省近50年森林碳收支定量评估[J]. 王笑影,谢艳兵,贾庆宇,吕国红,李荣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8)
[8]鸭绿江河口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控制因素[J]. 李家胜,高建华,李军,王珍言,严杰,白凤龙,程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01)
[9]近60年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对三角洲的影响[J]. 彭俊,陈沈良.  地理学报. 2009(11)
[10]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J]. 高建华,李军,汪亚平,白风龙,李家胜,程岩.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03)

博士论文
[1]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光滩过渡带沉积动力过程研究[D]. 史本伟.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鸭绿江河口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流域变化的响应[D]. 冉隆江.南京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18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918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f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