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近海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1-15 03:34
海洋有机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海洋中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及沉积物中有机碳(OC)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对海洋有机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来源于山东省908专项近岸海域生物生态和化学调查项目。论文根据国内外对陆架边缘海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研究现状,通过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青岛近海春夏秋冬四个季节DOC,POC的浓度及秋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OC)的浓度,并结合水文、化学、生物学等参数,分析了青岛近海TSM(悬浮颗粒物)、DOC、POC及沉积物中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估算了POC的逗留时间及浮游植物有机碳对POC的贡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溶解有机碳:青岛近海DOC浓度呈现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的趋势,与浮游植物繁殖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夏季DOC的分布与陆岸排放,石油烃污染,生物活动及水团结构有关,垂直分布为表层高,底层低,并出现分层现象,。冬季和春季DOC的平面分布类似,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海湾附近海域均出现高值。秋季DOC的分布兼有夏季型和冬季型两种分布特征。春秋冬季,DOC的平面分布与TSM的平...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碳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图(Fashametal.,2001)
全球生态动力学(GLOBEC)、陆海相互作用(LOCIZ)以及上层海洋与底层大气研究计划(SOLAS)等(李宁,2005)。海洋碳循环涉及多种复杂的过程,图1.2是海洋碳循环示意图,简单概括为: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CO2溶解进入海洋,再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形成有机碳,并进入溶解-颗粒有机碳的海洋转化过程(Chen,1993),有机碳通过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腐败、分解作用,形成溶解无机碳,推动水体中的溶解无机碳以CO2的形式向大气释放(Feely et al, 2001)。图 1.2 海洋碳循环示意图(张正斌和刘莲生,2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洋碳循环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J]. 徐永福,赵亮,李阳春. 海洋环境科学. 2007(05)
[2]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J]. 牛丽凤,李学刚,宋金明,袁华茂,李宁,戴纪翠. 海洋科学. 2006(11)
[3]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贺志鹏,宋金明,张乃星. 海洋科学进展. 2006(04)
[4]青岛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地形和沉积物类型研究[J]. 肖菲,尹延鸿. 海洋地质动态. 2006(10)
[5]青岛鳌山湾海区营养结构分析与营养状况评价[J]. 丁喜桂,叶思源,高宗军.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6(01)
[6]春、秋季黄东海海域悬浮体平面分布特征及海流对其分布的影响[J]. 刘芳,黄海军,郜昂. 海洋科学. 2006(01)
[7]北海湾悬浮颗粒物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J]. 何本茂,童万平,韦蔓新. 广西科学. 2005(04)
[8]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金海燕,林以安,陈建芳,金明明.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5)
[9]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吕晓霞,翟世奎,于增慧. 海洋环境科学. 2005(03)
[10]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 李宁,李学刚,宋金明. 海洋环境科学. 2005(02)
本文编号:2978142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碳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图(Fashametal.,2001)
全球生态动力学(GLOBEC)、陆海相互作用(LOCIZ)以及上层海洋与底层大气研究计划(SOLAS)等(李宁,2005)。海洋碳循环涉及多种复杂的过程,图1.2是海洋碳循环示意图,简单概括为: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CO2溶解进入海洋,再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形成有机碳,并进入溶解-颗粒有机碳的海洋转化过程(Chen,1993),有机碳通过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腐败、分解作用,形成溶解无机碳,推动水体中的溶解无机碳以CO2的形式向大气释放(Feely et al, 2001)。图 1.2 海洋碳循环示意图(张正斌和刘莲生,2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洋碳循环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J]. 徐永福,赵亮,李阳春. 海洋环境科学. 2007(05)
[2]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J]. 牛丽凤,李学刚,宋金明,袁华茂,李宁,戴纪翠. 海洋科学. 2006(11)
[3]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贺志鹏,宋金明,张乃星. 海洋科学进展. 2006(04)
[4]青岛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地形和沉积物类型研究[J]. 肖菲,尹延鸿. 海洋地质动态. 2006(10)
[5]青岛鳌山湾海区营养结构分析与营养状况评价[J]. 丁喜桂,叶思源,高宗军.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6(01)
[6]春、秋季黄东海海域悬浮体平面分布特征及海流对其分布的影响[J]. 刘芳,黄海军,郜昂. 海洋科学. 2006(01)
[7]北海湾悬浮颗粒物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J]. 何本茂,童万平,韦蔓新. 广西科学. 2005(04)
[8]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金海燕,林以安,陈建芳,金明明.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5)
[9]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吕晓霞,翟世奎,于增慧. 海洋环境科学. 2005(03)
[10]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 李宁,李学刚,宋金明. 海洋环境科学. 2005(02)
本文编号:2978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297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