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区域脂类有机碳的来源和埋藏特征

发布时间:2021-01-30 21:10
  本文应用脂肪酸和中性脂分子为示踪物,于2008年7月采集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区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研究有机碳和不同形态脂类物质的组成和分布规律,认识潮间带有机碳的来源,阐述潮间带有机碳的迁移、降解和埋藏过程。主要结果如下: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沉积物表层有机碳含量在0.10%-0.82 %之间,平均值为0.13 %。整体看来,潮间带中部有机碳含量较高,向岸和向海方向降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区域柱状样有机碳含量为0.10%-0.82 %,平均值为0.22 %,呈现由表层向底层显著降低的变化规律。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有机碳处于中国主要河口和近岸沉积物有机碳的低水平。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脂肪酸含量在9.60-51.81μg/(g干重)范围变化,平均值为25.45μg/(g干重)。由北至南呈现中部高,向南和向北降低的分布规律,同时北部和中部潮间带总脂肪酸含量由近岸至离岸逐渐升高,南部潮间带则逐渐降低。游离态脂肪酸是区域脂肪酸的主要形式,占总脂肪酸的53.52-97.37 %,结合态脂肪酸相对含量较低,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63-46.48 %。游离态脂肪酸在研究区域南部受广利河影响,呈现近河口处相对含...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潮间带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1.1.1.1 潮间带有机碳的组成
            1.1.1.2 不同区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
        1.1.2 有机碳的来源示踪
            1.1.2.1 C/N 比值法
            1.2.2.2 稳定同位素法
            1.2.2.3 有机分子示踪法
        1.1.3 潮间带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因素
            1.1.3.1 沉积环境
            1.1.3.2 物源输入
            1.1.3.3 环境扰动
            1.1.3.4 微生物作用
        1.1.4 沉积物脂类化合物的生物地球化学
            1.1.4.1 脂类化合物的形态研究
            1.1.4.2 脂类分子的迁移转化特征
    1.2 黄河三角洲概况
        1.2.1 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概况
        1.2.2 黄河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站位设置及样品采集
        2.1.1 采样区域和站位设置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有机碳
        2.2.2 脂类分子实验用品的预处理
        2.2.3 脂类分子的提取与分析
            2.2.3.1 提取方法
            2.2.3.2 分析方法
        2.2.4 脂肪酸标准及定量方法
        2.2.5 误差测定
            2.2.5.1 实验操作误差
            2.2.5.2 仪器误差
    2.3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3.1.1 沉积物有机碳的水平分布
        3.1.2 沉积物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3.2 沉积物脂类分子的分布特征
        3.2.1 脂肪酸的分布特征
            3.2.1.1 脂肪酸的分子组成
            3.2.1.2 表层沉积物总脂肪酸的含量分布
            3.2.1.3 沉积物中总脂肪酸的垂直分布
        3.2.2 中性脂的分布特征
            3.2.2.1 中性脂的分子组成
            3.2.2.2 表层沉积物总中性脂的分布
            3.2.2.3 沉积物中总中性脂含量的垂直分布
            3.2.2.4 沉积物中不同种类中性脂含量的垂直变化
    3.3 有机碳的来源分析
    3.4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区域有机碳的埋藏和降解规律研究
        3.4.1 不同脂类物质埋藏和降解规律
        3.4.2 影响脂类化合物埋藏因素的初探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崇明东滩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王红丽,肖春玲,李朝君,李艳丽,张文佺,付小花,乐毅全,王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7)
[2]滇池的富营养化过程:来自结合态脂肪酸C16:0δ13C的证据[J]. 王丽芳,熊永强,吴丰昌,房吉敦,李芸.  湖泊科学. 2009(04)
[3]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游离类脂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 房吉敦,吴丰昌,熊永强,王丽芳,李芸.  地球化学. 2009(01)
[4]南沙群岛西部海域两柱状沉积物中碳和氮的分布和来源特征及埋藏通量估算[J]. 高学鲁,陈绍勇,马福俊,党爱翠,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2008(03)
[5]黄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研究[J]. 吴晓燕,刘汝海,秦洁,孙培艳,高振会,贾永刚.  海洋湖沼通报. 2007(S1)
[6]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碳、氮、磷分布特征[J]. 高建华,白凤龙,杨桂山,欧维新.  第四纪研究. 2007(05)
[7]生物活动对黄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扰动作用的研究[J]. 陈友媛,刘道彬,贾永刚,刘红军,刘小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8]长江口盐沼滩面发育对有机碳深度分布的制约[J]. 陈庆强,孟翊,周菊珍,顾靖华,胡克林.  地球科学进展. 2007(01)
[9]杭州湾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J]. 陈卓敏,高效江,宋祖光,麦碧娴.  中国环境科学. 2006(02)
[10]现代黄河三角洲潮滩原状沉积物冲刷试验[J]. 时连强,李九发,应铭,李为华,陈沈良,董平.  海洋工程. 2006(01)

博士论文
[1]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 周俊丽.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底栖生产力研究[D]. 姚晓.中国海洋大学 2010
[2]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直链烷基苯分布特征研究[D]. 杨华.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典型海洋沉积物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形态分布及来源分析[D]. 杨庶.中国海洋大学 2009
[4]浮游藻类细胞脂类分子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D]. 吕欣欣.中国海洋大学 2008
[5]黄河入海过程中常量离子和有机碳输送规律的研究[D]. 黄翠玲.中国海洋大学 2007
[6]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D]. 纪大伟.中国海洋大学 2006
[7]黄河三角洲动力沉积及冲淤演变研究[D]. 何孝海.中国海洋大学 2006
[8]黄河及河口区正构烷烃、正脂肪酸的特征分析[D]. 宫萍.中国海洋大学 2005
[9]黄河口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向上.中国海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09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009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8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